1.集體研討,注重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師資配備方面,我們有意識的把中青年老師合理搭配,這樣有利于教師之間的揚長避短;同一年級,均有三至四位老師,同伴之間團結協作,注重團隊力量的挖掘。我們既強調課前對教材的解讀,以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也習慣課后的交流,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特別是借助了wiki備課平臺,互相借鑒他人的備課所長,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有效的提高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
2.課堂落實,重視每一節(jié)課的質量。
同伴之間相互聽課學習,已經成為了教學的常態(tài)。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家常課,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從而向40分鐘要質量。為此,我們通過了對課堂教學常規(guī)的要求,每一學期,每位教師都必須有公開教學的經歷,相互督促與檢驗。學校更是以“年級督導”的形式,對每一年級段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真正把教學質量落實于課堂之中。
3.堅持面批,及時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況。
雖然數學老師基本上都是2個教學班,但面對近百個學生,我們都力求以面批的形式,使學生的錯誤能及時得到老師的個別輔導。為此,我們付出大量的時間,但掌握了學生學習的第一手情況,可以使后續(xù)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從而提高練習的質量。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對其高度的負責態(tài)度,也能促進他更好的學習。
4.精選練習,把時間與精力花在思維訓練上。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要做好這個“體操”,絕對不是靠簡單的題海戰(zhàn)術。我們深諳此道,所以在練習的數量上有嚴格的規(guī)定:低年級不留書面回家作業(yè),中高年級控制在1小時以內。在控制“量”的同時,必須提高“質”的標準,因此,我們精選練習、用透練習,使學生真正能通過練習達到掌握數學知識的目的。
上一篇:接近學習起點——尊重兒童
下一篇:借助數軸構建數的知識網絡(總復習整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