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為何失敗》一書的“學校的失敗”一章節(jié)中,霍特教授寫到了這句話:“不管考試說明什么, 在學校教的知識中,學會的很少;學會的知識中,記住的很少;在記住的知識中,用到的很少;而那些學會的、記住的、用到的知識還是我們從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學校里得來的。”
讀完這句話,不禁心寒起來,我們到底在教什么?是教給他們應付考試的所謂知識嗎?好像我們的出發(fā)點不是這樣的。我們曾聚在一起討論要教給孩子責任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有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獨立的生活能力,要有有創(chuàng)新精神等等,怎么到頭來,他們學會的、記住的、用到的知識僅僅是從生活中而不是學校里得來的?
前不久,在新聞夜班車里看到了某位教育界人士對小學語文《愛迪生救母》一文的質疑,他說:“故事雖然很感人,卻在任何愛迪生的傳記里都難以找到事實的根據(jù),而且從醫(yī)學上考究,當年也不可能做那么一個闌尾炎手術。”我們現(xiàn)在也無從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我們要反思的是,既然是無法考證的東西,怎么能讓我們的孩子信以為真地一再背誦?
在我們的課文里,還有許多的文章都被套上了“美德”的光環(huán),《陳毅探母》翻遍了陳毅所有的生平書籍,都沒有找到故事的蛛絲馬跡;《蘑菇該獎給誰》中,兔子媽媽把蘑菇獎給了和駿馬賽跑的小白兔,而把和烏龜賽跑的小黑兔冷落在一邊,類似的課文還有很多,用美德“綁架”孩子,已經(jīng)不能讓新時代的孩子所信服。那么我們又怎樣教給孩子責任感,讓他們有感恩的心?我們又如何讓他們在新時代中團結協(xié)作又獨立生活?沒有真實性的知識又怎能讓孩在真實的生活中運用起來?
今天,我只是就小學語文課文出發(fā),講述了缺乏真實性的知識是不能被孩子所學會的,更不能被他們運用起來,相信在其他學科中也有這樣的現(xiàn)象,到現(xiàn)在我也沒法弄清楚數(shù)學解決問題中為什么要“一根水管進水,一根水管出水,速度還不一樣,還要去算清楚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注滿或排干凈”,這些真的是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嗎?霍特教授在50年前已經(jīng)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為什么在50年后的今天,我們還沒有明白學習是為生活而服務的,縱然明白,也沒有排除不能為生活服務的東西存在,讓學習更輕松與實用?我們到底拿什么去解放孩子?又該怎樣解放呢?
這些不能算是學校的失敗,也不能歸結到老師的頭上,更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去承擔責任,這需要我們全社會去思考,我們應該走怎樣的教育之路?嚴峻的問題擺在了除了孩子的每一個人面前!
上一篇:真學習還是假學習——讀《孩子為何失敗》
下一篇:孩子為何會失敗讀后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