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目前科學的發(fā)聲方法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練習發(fā)聲也是這個道理。以下是目前科學的發(fā)聲方法,一起去看看吧!
由于聲樂教學沒有固定模式,在教學語言上有深有淺,有虛有實,有高雅的,也有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霧里看花,水中撈月”、聽不懂、做不到的為多數。為了減輕初學者的困惑,筆者想將聲樂教學中的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從而總結出“科學的發(fā)聲方法來自于生活——好的聲樂教學應是心理、生理、物理三者的完美結合”。
聲樂教學是一種特殊教育,在教學上沒有固定模式,這是因為每個學生形成困難的原因不同,形成困難的部位不同,解決困難的辦法也就不同,只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又沒有可供聲樂老師備課的《聲樂教學法》,在聲樂的教與學中,既有理性的,又有感性的,既有腦力的,又有體力的,全憑老師的智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還要有令人信服的表達能力,否則難以奏效。
改革開放以來,出版了大量的聲樂書籍,相互比較,大同小異,不外乎姿勢、氣息、喉結下放、聲音的高位置等,由于缺少具體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不同的人對書的理解各有不同,至于怎樣達到書中的要求,更是各有千秋、眾說紛紜、千奇百怪,有深奧的,有淺顯的,有實在的,甚至還有荒謬的,呈現出的方法也多,流派也多,如果某些學生頻頻換老師,或同時跑幾個地方學聲樂,那就慘了,因為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學生深感困惑。
聲樂教學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法是必然的,關鍵是力求老師要說得清道理,給得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聽得見立竿見影的效果,學生能真正受益。筆者寫這本小冊子的目的,也是本著這個宗旨,少講空洞的名詞術語,把聲樂教學盡量做到簡單、明了、有趣、易懂、易學,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好聲樂。
一、學習聲樂的兩大內容:發(fā)聲法和藝術表現
一是歌唱的發(fā)聲方法,約占歌唱的百分之三十,一是歌唱的藝術表現,約占歌唱的百分之七十。不是說發(fā)聲法不重要,如果這百分之三十不解決,那么藝術表現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只有方法,沒有表現力,則歌唱味同嚼蠟。兩者的關系應該是“手段”與“效果”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整體,不可分割。如果說“藝術表現”是個性的話,那么“發(fā)聲方法”就是共性,共性就是基本功,既是基本功,就不論哪種學派、流派都必須解決。
雖然“發(fā)聲法”只占百分之三十,可對初學者而言,問題或困難往往出現在這百分之三十的發(fā)聲法上,對老師而言,歌唱的藝術表現不會有很大的爭議,如歌曲的時代背景、坐著的創(chuàng)作意圖、人物性格、基本情緒等等,一般不會錯到哪里去。困難也是在“發(fā)聲法”的教學上說不清,道不明,常常是幾句老生常談對付學生,很多學生知道了很多聲樂名詞術語,卻不知道眾多名詞術語的內在關系,連老師每次要說的話都背得出了,卻唱不好一首歌,常常是身不由己,被自己所設置的繩索捆綁,在大批初學聲樂者中,能成功的、能考上大學的是少數;放棄的、毀壞的是大量的。遇上這種情況,家長以為自己的孩子笨,老師認為學生不是這塊料,學生自己更是搞不清是為什么。其實,大部分情況是施教者把原本簡單的聲樂教學復雜化了,把歌唱的整體感肢解得七零八落,學生做了這里,忘了那里。因此說,為初學聲樂者先解決發(fā)聲基本功顯得尤為重要,希望我的努力能為他們排憂解難。
二、基本功訓練的內容和目的:力求聲音的力度與自如并重
在訓練的過程中,先要了解學生的嗓音條件,根據嗓音的明、暗、厚、薄、寬、窄選擇適中的教學,不要按老師自己的愛好來左右學生,做到:
u盡量發(fā)掘和發(fā)揮學生嗓音的優(yōu)勢,發(fā)展一切有利因素;
u消除一切不利因素,有意識攻克難關;
u鍛煉和鞏固學生發(fā)聲器官的承受能力和持久力;
u掌握各種發(fā)聲技能和技巧,為演唱高難度作品練好基本功。
在訓練過程中,應杜絕不負責任的走過場,要做到循序漸進,有的放矢,不好高騖遠,不急于求成。做到認真的練、科學的練。做到聲音既自如又有力度。
三、科學發(fā)聲訓練的依據
順應和發(fā)展自身生理機能以及充分運用物理原理,讓歌唱省時、省力,減輕體力勞動,用最小的力量發(fā)出最完美的聲音。任何老師都會說自己的方法是最科學的,究竟什么是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其依據是什么?總不能你說白就是白,你說黑就是黑!有沒有“標尺”或“原則”來衡量呢?我想應該有!這個“尺”和“原則”就是你的論點和方法應該是來自于生活的,聽得懂、做得出的,不是憑空想象的或“想當然”的,而且各種方法之間是相通的,決不自相矛盾。若是前后矛盾以及生活中沒有過的,就會導致學生“感覺難找”。這個“生活”指的是心理、生理、物理三者的完美結合,缺一不可。由于聲樂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看不見、摸不著,一百個老師就有一百種說法。我想,也應該是不管白貓、黑貓,逮得住老鼠就是好貓!如果大道理說得特別高深,解決不了問題,甚至越學越困難,那就值得商榷了。
四、值得商榷的“教學法”
違背生理機能和不符物理學原理是導致學生感覺難找的根本原因。
常常聽到一些初學聲樂者叫苦“感覺難找”、“聲樂難學”、“做了這里又忘了那里”……其實大部分的原因來自一部分老師毫無科學依據的教學方法和令人費解的“要求”上。如:
“把頭再打開一點”:
從生理上講,頭骨不可能再打開,說者的意圖應該是“頭腔共鳴再豐富點”。
“先把橫膈膜打開”:
從生理學上講,橫膈膜的運動不受大腦指揮,況且人們并不能感知橫膈膜的存在,也不知橫膈膜在哪,說者的意圖應該是“腰兩側肌肉膨脹,向外擴張”。而這種動作應該是歌唱發(fā)聲時,由于聲帶向下擋氣形成阻力、氣息受壓、迫使腰肌膨脹向外擴張。如果還沒發(fā)聲就預先打開橫膈膜是一種主動、被動關系顛倒的行為,注定唱不好歌,生活中也沒有誰是先打開橫膈膜再出聲音的。
“聲音掛頭、聲音放下來、聲音往前、聲音靠后”:
從字面上看,四種要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如果說不清,道不明,辦法不具體,難怪學生犯糊涂。
從物理原理分析,聲音不是物質,它不聽人使喚,不能由著你上頭就上頭,靠后就靠后。實際上這種上、下、前、后指的是打開喉嚨的動作,當打開喉嚨后,上頭的是泛音,放下的聲源,即發(fā)出聲音的喉結,靠后的是后咽壁,往前的是聲音脫離肉體,飛出體外。教師只能要求學生始終打開喉嚨,建立豎起聲音的通道,讓管道上通頭、下通胸,聲音就會順通道上下。
“氣息再深點”:
老師要求的“氣息再深點”,常被學生誤解為“把氣鼓到肚子的最下面”,其實氣息深不是肚子鼓起的部位低,氣息的深淺應該由喉頭位置的高低來界定。喉頭低氣深,喉頭高則氣淺。喉頭的高低又是由喉嚨打開的程度而定,喉嚨打開得大,喉頭低;不打開則喉頭高。所以,若要求學生氣息再深點,先檢查學生的喉嚨是否始終打開了。別從氣入手,而是從打開喉嚨的狀態(tài)入手為好。
“腹式呼吸”:
為了求得氣息深,老師常常反對胸式呼吸,要求用腹部吸氣,意圖是好的,說法欠準,從生理學分析,“氣”只能吸進肺里,肺在胸腔內,腹部并無呼吸功能,何來腹式呼吸之說呢,是憑“感覺”,因為我們的胸部肋骨最下面兩對是游離的,它不與胸骨相連,氣吸滿肺時,上面的肋骨前連胸骨,后連背脊骨,不能擴張,最下面的肋骨游離,可以擴張,又離腹部最近,所以下面的肋骨一擴張,必然壓迫腹部,所以感覺是腹部在呼吸,這就是生理原理,不可違背,不管學生是哪種呼吸方法,建議老師不要從“呼吸”開刀,誰從呼吸上下功夫企圖獲得科學的發(fā)聲方法都難以如愿,因為呼吸方法的正確與否取決于發(fā)聲方法,只有唱對了,呼吸才正常。若上胸淺吸氣,那是因為高喉頭位置起唱加上漏氣而形成的,要糾正淺呼吸,先糾正唱法,若低喉頭主動向下擋氣發(fā)聲,則擋氣越堅定、持久,進氣就越是快而不費勁且深。
“聲音頂不住,每天練跑步”:
遇上學生聲音搖晃,特別是句尾音頂不住、站不穩(wěn)時,就認為是學生腹肌沒力量,往往要求學生每天去跑步,鍛煉呼吸肌肉群的力量。當然身體的好壞與歌唱能量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三級的身體,不可能練成一級的歌唱家來。單是歌唱不好,沒有力量,卻不一定是腹肌的問題。因為是歌唱鍛煉了腹肌,而不是鍛煉好了腹肌才能唱好歌,如:舉重運動員,腹肌力量棒吧?還有摔跤、相撲等運動員,他們不一定都會唱歌;宋祖英、德德瑪不一定跑得快。筆者本人就有著親身體會:我們年輕時,國家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在校生都要勞衛(wèi)制達標,我是通過了一至三級的運動員,還是班上的文體委員,唱歌卻虛而無實質,現在已是古稀之年卻能高亢明亮的唱通三個八度,說明解決聲音的力度和穩(wěn)健關鍵是唱法,不是腹肌無能。
正常發(fā)聲時,確實有一股“頂”勁,而且“頂”的時候,腰腹肌肉即呼吸肌肉群也確實是硬而有力,但這是被動形成的表象,為解決這個問題,你得弄清“誰跟誰頂”?“頂哪兒”?“為什么要頂”?免得學生每天跑得汗流浹背,身體是好了,歌還是唱不好,這叫解決問題的針對性不強。
這個“頂”是發(fā)聲時,聲帶向下擋氣與橫膈膜向上送氣的過程中,聲帶與氣“頂”,在下放后的喉頭低位置“頂”,頂即對抗,因為只有對抗才產生能量,所以要“頂”。聲帶向下擋氣是主動的,而且這股力是垂直的,與地球吸引力是一致的所以這股力越垂直越主動,則聲音越穩(wěn)健,越有力度,從這股主力發(fā)展中,氣息受壓而分化出橫向的派生力,是這股橫向的派生力導致呼吸肌肉群的膨脹和橫擴,既是派生力,自然就是被動的,所以要解決聲音頂得住、站得穩(wěn),要抓主要矛盾,那就是學會在喉頭低位置的地方加強聲帶主動向下擋氣,發(fā)出不虛不吊有實質的聲音。
“要感覺聲音越來越長”:
某年寒假,在長沙女師的一個聲樂函授班的面授期間,我聽了一堂來自北京的英俊帥氣的年輕男老師的聲樂課,他的很多觀點我很贊同。在上課時,提得最多的是“要感到自己的聲音越來越長……”(是人的聲音,不是音符時值),這種感覺無疑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太抽象,不具體,就是聽不懂,做不出。從物理學分析,聲音不是物質,也無法觸摸,要把它拉長,的確費解。
我想,要讓學生聽懂,并達到要求,辦法只有讓其“具體化”,所謂長與短,一定是有兩個點和兩點之間的距離,我們說不清聲音的長與短的概念,但一定能說得出聲源的起點(即喉頭B點)和聲音到達頭腔的入口(鼻咽孔C點)之間的這條聲音通道的長短距離,也就是說讓喉頭擋氣發(fā)聲的動作和力量有意識向下方引導,到小腹著力點(A點),讓軟腭有意識向上提起,讓聲音從鼻咽孔上頭,這樣向下向上反向延伸便拉長了發(fā)聲通道,這種聲音通道C與B的距離越來越長,便是“聲音越來越長”的感覺。這種“拉長”并非實質上的拉,因為你不拉長的話,就會因人的惰性或咬字不當等原因使得聲道“變短”,用越來越長的感覺唱,只是為了克服越來越縮短(喉頭因此而上跑),從而達到在運動中穩(wěn)定喉頭的目的。
“用意念氣沉丹田”:
為了歌唱發(fā)聲的氣息深,要求學生氣沉丹田的人不在少數,誰都知道“丹田”是在臍下一寸到三寸的地方,從生理上說,氣只能吸進肺里,肺離丹田還遠著呢!怎么沉?當說不清、道不明時,只好說這個問題比較高深,只能用意念,就像氣功師傅練功一樣,讓氣沉丹田。可是氣功師傅練氣功練氣是靜立、靜坐,使精神集中,他并不出聲,也不唱歌,可以用意念,可聲樂要發(fā)出聲音,還要發(fā)得科學、好聽,什么是意念?意念只是一種“念頭”、一種“想法”,聲樂屬自然科學范疇,不是一種僅有想法、念頭可以完成的。物理和生理屬自然科學,那我們還是從物理、生理入手來解釋“氣沉丹田”。
氣本身是到不了丹田,特別是發(fā)生之前的吸氣到不了丹田,只有在準備發(fā)出聲音的時候,由于聲道向下拉長,喉頭下放到低位置(離丹田近了)擋氣發(fā)聲時所產生的正壓力迫使氣息往下擠,是這種向下的“力”連鎖反應到達丹田(即小腹著力點)才是產生“氣沉丹田”之說。要求學生在唱前吸氣就氣沉丹田,聲帶還沒擋氣發(fā)聲就沒產生力的可能,氣沉丹田就真的只剩下“意念”和“想法”了,不論你采用“意念”還是什么人為的奇特方法,在唱前追求“氣沉丹田”,不過是一種假吸氣動作,是多余的動作,它消耗我們歌唱的精力,還常常干擾正常發(fā)聲。要真正求得“氣沉丹田”,勸君還是在正確的發(fā)聲上下功夫——低喉頭位置發(fā)聲咬上小腹著力點,擰成一股勁往下蹬、往下嘆似的唱,就會有“氣沉丹田”之感!皻獬恋ぬ铩笔钦_發(fā)聲的效果,不能作為一種方法去追求。
像以上這樣科技含量欠佳的教學法比比皆是,舉不勝舉。那么,我們從有經驗的前輩那兒掏來的“寶貝”、“妙招”怎樣去傳授給我們的學生呢?在這個問題上,還需要我們再學習、再發(fā)揮,單憑“學舌”、生搬硬套或者詞不達意同樣解決不了問題。
例一“換氣要像剪被包繩子‘一彈’似地,又快又不費力”:
這個例子是我的一個學生從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已故資深老師李習人先生那兒掏來的。李老師評點該生的換氣太慢,拖節(jié)奏,要求掏換氣要像剪被包繩子“一彈”似地,又快又不費勁,可她怎么也不會“一彈”似地換氣。幾年后跑到我這兒學聲樂,才把這個比喻告訴我。李習人老師是我的聲樂老師的同學,我一直很崇敬他,因下放、調動等原因,一直無緣向他學習。今天我不費吹灰之力學到了這個比喻,如獲至寶。因為我有這個感覺,這與我提出的“垂直快跌”式的換氣是一致的,只是我從未用過這個比喻,我就湯下面,借題發(fā)揮,在剪被包繩子要怎樣才會一彈的問題上發(fā)散思維。我想被包一剪就“彈”應該是效果,必須先找到能剪時一彈的前因,也就是說必須先制造能夠一剪就彈的條件。于是,我順著這條思路反向問學生:
問:“這被包為什么能一剪就彈?若是系得松松垮垮,剪時會一彈嗎?”
學生:“不會!”
問:“要怎樣才會一彈呢?”
學生:“肯定要系得緊點啰!”
我接著說:“對!系得越緊,彈得越快越好!如果我們的歌唱發(fā)聲是松松垮垮的,其換氣就得不到‘一彈’的感覺。”
學生:“不是說,聲音要放松嗎,為什么要緊呢?”
我說:“對,要緊!是該緊的地方緊、該松的地方松。這個該緊的地方是聲帶本身擋氣發(fā)聲的動作要緊,聲帶不能疲軟和擋氣無能;該松的地方是指喉頭周邊的肌肉要松,不能抵阻喉頭的正常工作。”
具體方法:可采用單韻母單音漸強,如火車鳴笛一樣“嗚!”字往下蹬時,逐漸增強往下擋、往下嘆的力量,然后,聲一停,勁一松,氣息一彈就彈到最底層!而且換氣無雜音,又快又不費勁。學生在第一堂課就能掌握“垂直快跌”的換氣方法,而且聲音不虛不散有實質,真是一舉兩得。
例二“音階是一級一級的上臺階,唱時感覺應該是一級一級下臺階”:
這句話是沈湘老師教學的名言,獲得了這個感覺的話,再也不會有聲區(qū)不通、音色不統一和“換聲點”的煩惱了。我們知道了這種感覺,但如何去教初學者呢?怎樣讓他們聽懂并掌握這個規(guī)律呢?關于“音階是一級一級上臺階”很好理解,明擺著是一個全音一個全音一個半音……這樣疊上去的,畫出來就像一級一級的臺階,可是“唱時要一級一級的下臺階”就暈了!其實看似反向,卻有著很深的奧妙!
沈湘老師這個比喻真是棒極了、妙極了,妙就妙在這個“下”字上,我雖無緣直接聆聽沈老師的教誨,但我想這個問題可從生理和物理原理來解釋:從生理上說,發(fā)聲時,我們的聲帶是左右兩片向中間滾動式的靠攏擋氣發(fā)聲,這種向中間滾動的動作和力量都是向下的,況且這種向下的力量與地球吸引力是一致的,雖說音階是一級一級上去,而我們發(fā)聲時的聲帶的動作和力量卻要毫不猶豫的一直往下延伸,所以說唱時一級一級下臺階指的是聲帶擋氣的動作和力量。因此要達到這種反向感覺,只有正確發(fā)聲方能獲得。如果唱音階時,聲帶擋氣不力,聲音與氣同向外出,沒有對抗可言,我們唱上行音階就找不到一級一級下臺階的感覺,發(fā)出的聲音就會感覺越來越短、越來越“吊”,若突然來個中低音,你就會感到喉嚨里有什么堵住了而發(fā)不出,唱不響中低音,只有掌握了唱上行音階時能一級一級下臺階的唱法,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科學的發(fā)聲方法】相關文章:
科學發(fā)聲的日常訓練方法03-03
高音發(fā)聲方法10-13
京劇的發(fā)聲方法04-01
讓孩子發(fā)聲的最佳方法05-05
喊麥的發(fā)聲方法07-20
幼兒發(fā)聲訓練的方法03-05
男生高音發(fā)聲方法03-31
美聲怎么發(fā)聲方法09-20
美聲發(fā)聲方法10-18
假音的發(fā)聲方法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