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月,班主任常規(guī)工作日漸熟悉,然而挑戰(zhàn)卻從未消逝,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對于班里的特殊孩子A,很遺憾,我和他之間的那層窗戶紙,還是破了。記得剛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對A也有所耳聞:學習常規(guī)欠缺,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干擾班級的正常教學……可是我不想給孩子貼上任何的標簽,新的學期,希望孩子有一個全新的開始,讓我也把握這種教育的契機。所以,我試圖讓其擔任一定的班級職務,實現(xiàn)由原來被管的對象到管理者身份的轉變,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其體會管理的不易和艱辛,從而行為能有所改變,心靈能有所觸動,以師愛的力量去感染和改變他。起初,發(fā)現(xiàn)效果比較明顯,工作很是賣力,上課聽講在狀態(tài),同伴關系較為和諧。這一度讓我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是可行的,至少對于這類學生而言是有些許效果的。
然而進入十月份,孩子真實的行為特征表露無遺。慢慢地,他開始濫用手中管理的權利,“公報私仇”,甚至有驕傲和狂妄之態(tài)。那次上語文課,隨意說話,目無師生,我嚴厲地批評了他。盡管課上我以多種方式予以提示,進行“冷處理”,但是聯(lián)想到近來他一系列“囂張”的行為表現(xiàn),我才決定在課上給予他一定的批評。結果,他的對抗情緒很是明顯,不聽從老師的安排,故意搗亂影響課堂。但是課堂教學得順利推進,于是我“無視”他課上的一些“挑釁”行為。下課后我也沒有和他溝通,想讓他自我反思一下。本以為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沒想到午間用餐時,遠遠地,他見我過來,故意走路時腳步跺得很響。那一刻,我心里一笑,腦海里突然冒出一句話:他,畢竟還是孩子,行為是可以矯正的。也就是從那一刻起,自己對于他的認識某種意義上說更進了一步。原來,他也在期盼老師的注意,盡管他無力分辨哪種方式更具有效果,可他一如既往地渴求著老師的關注。如果覺得這件事就此了結,那真是大錯特錯了。中午,他還是延續(xù)上午的對抗情緒,就在我聯(lián)系他家長之后,晚上放學時他竟然跑過來,主動問我家庭作業(yè),絲毫沒有上午的對抗情緒。那一刻,我又再一次深刻地體會到學生心理的復雜性特點。在和他家長交流之后,我進一步了解到孩子的性格特征,好面子的他吃軟不吃硬。表面上滿不在乎,實質上特別在意老師和同學的評價。
對于這個學生,我想,有責任和義務去帶好他,畢竟他還是個孩子,學校是一個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而且,教師教育的智慧也許在這類孩子身上是最好的體現(xiàn)。從他身上我也反思了很多。例如自己的教育處理方式有待改進,對于學生評價需要及時,要運用集體的力量去教育,就如馬卡連柯的“集體教育”倡導的那樣:讓學生成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我想這些都需要我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去踐行和調試。
盡管我和他之間的那層窗戶紙破了,有遺憾,但是我想,在教育的層面上,“堵”遠不是一種明智之舉,我們更需要的是——“導”。教育是種慢的藝術,那就“陌上花開,緩緩而至”吧!
上一篇:給六年級的大男孩們的一封信
下一篇:多多觀察多多學習(班主任反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