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藝術幼教中心藝術幼兒園 沈蘇婧
我在平時的舞蹈教學中發(fā)現孩子主動參與舞蹈的成分并不多.其實從孩子的天性來看,他們應該是非常喜歡舞蹈的。但為什么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卻變得縮手縮腳不敢大膽舞動了呢!队變簣@教育綱要》藝術領域目標指出,要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培養(yǎng)幼兒藝術表現和創(chuàng)造的初步能力。因此,我想是不是可以在舞蹈教學中加一些讓幼兒從即興表演到創(chuàng)編小歌舞的內容。這樣,不但給傳統的舞蹈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能更好地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引導幼兒進行創(chuàng)編舞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幼兒在具備一定舞蹈技能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靜心傾聽法
舞蹈的靈魂是音樂,音樂又是一種聲音藝術,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學會聽,才能在音樂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得好“你要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當孩子們能理解音樂了,就能淋漓盡致的用他們的身體語言來表現了。因此我覺得在創(chuàng)作舞蹈前首先要靜心品嘗音樂,那如何品嘗呢?
1. 閉眼聽
“閉眼聽”能排除視覺效果對聽覺能力的影響,在每次的“聽”活動前,首先要關注每個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大致了解孩子們的情緒后,先請孩子們稍稍休息(讓孩子們保持基本情緒穩(wěn)定,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能有著比較寬松的心境,有著靜心而不煩躁的心理準備;再是請孩子們一同整理活動空間,將室內空間盡量騰空,所有課桌椅移到走廊,并關上門窗,防止外來干擾,并提供人手一塊小座墊,確保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相對比較獨立的個人活動空間,當幼兒完成了以上的動作坐在自己的小坐墊上時,教師再播放音樂。幼兒就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靜心的傾聽。
2 . 聯系生活地聽
聲音有其多變性,音樂的豐富內涵和所表達內容具有不確定性,給人以很多的想象空間。比如藝術主題活動“嗨!夏天”中,韻律活動《寧夏》的音樂中有一段變奏部分,幼兒可能無法理解,這時可以請他們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比如請幼兒“想一想,你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也聽過這聲音(或節(jié)奏)?”幼兒就會說,是地震了,是打雷了,是XXX生氣了等等。從幼兒上面這些回答你就可以猜出那段音樂一定是急促的,有力的,突變的。 這些都說明幼兒聽出了音樂中風格的突變,為創(chuàng)編動作中音樂與動作的匹配做好了鋪墊。 二、 觀察積累法。
觀察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身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我們引導幼兒觀察的對象。我認為,讓幼兒觀察可以作為舞蹈素材的事物,并試著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它們,是培養(yǎng)幼兒主動創(chuàng)造的有效途徑?墒乾F在很多孩子不會觀察,或不愿仔細的觀察,因此,我們要引導幼兒掌握觀察的方法。
抓住觀察的重點,即觀察形態(tài)、動態(tài)、神態(tài)。
以前我們做各種動物律動往往采用一種固定的動作,如小貓洗臉,小鴨走路等。其實,通過觀察你會發(fā)現,一種動物除了有平時被大家都注意到的特點外,往往還會有別的人們忽視的顯著特點。如小兔律動,大家多以雙手豎耳朵、蹦跳來表現。全班四十多只長耳朵兔一起跳來跳去,雖然動作對了,形象也表現出來了,但缺少孩子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于是我就在幼兒自編小兔律動時引導他們觀察小兔子的三態(tài)。形態(tài):長耳朵,短尾巴,前肢短,后肢長;動態(tài):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偶爾還會站起來;神態(tài):東張西望、機警、靈敏。觀察后再進行律動創(chuàng)編時,幼兒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理解,把兔子的不同特點揉合到自己的即興表演中。有的幼兒雙手立于頭上做長耳朵的動作,有的幼兒雙手交疊于臀部做短尾巴的動作,還有的幼兒上屈肘在胸前做兔子站立狀,眼睛還機警地左右看,生動可愛,活靈活現。當孩子們學會觀察的方法后,他們就會積累下大量的動作經驗,為后面的舞蹈創(chuàng)編打下基礎。
三、漸進有序指導法
任何一種活動的發(fā)展都應有其漸進性、順序性,舞蹈創(chuàng)編活動也不例外。因此,我在指導幼兒創(chuàng)編時遵從漸進有序的規(guī)律,即從單個動作創(chuàng)編--樂句、樂段的創(chuàng)編--整首樂曲的創(chuàng)編。
1.單個動作創(chuàng)編
讓幼兒先編單個動作,然后根據這一信息,展開聯想的思路,創(chuàng)造出變化的相似動作。如藝術主題“嗨!夏天”中要創(chuàng)編舞蹈《小青蛙》,幼兒先創(chuàng)編出了小青蛙跳的動作,隨后啟發(fā)幼兒根據這一動作進行聯想,隨著形象思維的不斷遞進,幼兒設想出了在荷葉間跳躍(即雙手向前伸展的跳),從小河塘跳到陸地上(即小腳向后甩起的跳)等相似并加以變化的動作,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發(fā)揮。
2.樂句樂段創(chuàng)編
在幼兒掌握單個動作創(chuàng)編之后,在這基礎上可選擇舞蹈中的某個樂句或者樂段,進行創(chuàng)編。如《小青蛙》這一舞蹈中,第一段表現池塘中蛙鳴不斷的情節(jié)可由教師設計,并請幼兒模仿。第二段表現小青蛙玩耍,游戲的情景,可請幼兒創(chuàng)編,加入自己生活中的動作和經驗,幼兒創(chuàng)編出了小青蛙游泳,小青蛙高興的轉圈跳等場景,較好地表現了樂曲內容。 3.整首樂曲創(chuàng)編。
在幼兒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編經驗,積累了一定的動作語匯之后,可以讓幼兒根據樂曲的情節(jié)及所表達的感情進行完整創(chuàng)編,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舞蹈。孩子的思維是直觀的,因此,我們可以讓抽象的音樂轉變?yōu)橛變耗軌蚪邮艿闹庇^形象事物。比如這次藝術節(jié)的舞蹈《蛙娃樂》,我就請孩子們根據音樂自己設計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小青蛙們快樂的生活在池塘里,池塘里有很多荷葉,小青蛙們高興的這片荷葉跳到那片荷葉上。突然,一聲雷響,把小青蛙們嚇得都跳進了池塘里。青蛙媽媽過來安慰小青蛙,抱抱小青蛙說:沒關系,打雷只是雷公公想告訴我們夏天到了!于是小青蛙又快樂的和青蛙媽媽一起在池塘里自由的游泳,跳舞了。孩子們圍繞著這個故事主題,就能有目的的進行創(chuàng)編相應的動作。當然在創(chuàng)編開始時,幼兒的動作大多是無意識的拼湊,沒有一定規(guī)律,教師應有意識引導幼兒掌握一些動作組合的規(guī)律,從而使幼兒的舞蹈創(chuàng)編技能提高得更快。
四、多種形式參與法
在幼兒集體舞蹈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因為人數眾多對我們教師指導造成了一定困難。因此我嘗試了:從單獨自由創(chuàng)作,到能力強弱搭配,再到自由分組創(chuàng)作的由易到難的形式幫助幼兒學會創(chuàng)編舞蹈。
1)單獨自由創(chuàng)作:可以放在創(chuàng)作初期,給幼兒的思想一個大的空間,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動作。這時,幼兒的想法是最豐富的階段,但動作卻是最為粗糙的一個階段。因此,教師要及時抓住幼兒不斷冒出的新鮮火花,幫助他們加工一些比較粗糙的動作成為有優(yōu)美的舞蹈動作。
2)能力強弱搭配:不管在哪個班級幼兒之間總會存在能力差異,我們不能說能力差的孩子就是不會跳,這樣等于剝奪了他們舞蹈的權利。我請能力強的孩子帶一個能力稍弱的孩子,這些相對較弱的孩子會自然而然的去模仿能力強的幼兒,模仿之后的創(chuàng)新,會更有指向性,減少了這部分孩子走彎路的可能性,幫助他們盡可能的和班上幼兒經驗同步。。
3)自由分組創(chuàng)作
“自由”代表了孩子選擇動作、選擇同伴的開放度。有了開放度,孩子們的主體性才會最大程度的被激發(fā)出來。“分組”則是將整化零 ,讓孩子們在一個小集體中嘗試集體舞蹈的創(chuàng)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就可以把隊型的編排插入其中。讓孩子們在實踐中了解自己前后左右的具體位置,以及舞蹈時與自己身邊同伴發(fā)生的位置變化。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的實踐,孩子們漸漸學會了主動參與、主動體驗、主動創(chuàng)造。提高了幼兒對舞蹈的表現力,促進了創(chuàng)造意識和潛能的發(fā)揮,讓幼兒在創(chuàng)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了舞蹈帶來的的快樂和美感。本來舞蹈就是自娛自樂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我希望能讓孩子做自己舞蹈的主人,充分享受舞蹈帶來的快樂。
上一篇:興趣是學習舞蹈的第一步
下一篇:藏族舞曲《北京的金山上》反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