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學勇氣》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教學勇氣》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教學勇氣》有感1
讀這本書的感覺:帕克帕爾默這本書理論性很強,很難懂,需要反復看。經過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見,讓我感受良多,也使我對好的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好的教學源自于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帕爾默在書中說:“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實途經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勵察內心領域,學校怎樣能夠實現(xiàn)它們的使命呢?”帕爾默這句話可謂擲地有聲。他的這一席話,讓我懂得了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和鼓舞;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樹撼動另一大樹,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
二、好的教學源自于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完整
在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對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很重要。不少老師常常容易有意或無意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教書匠,往往滿足于教學的技能而不是當成事業(yè)來做。帕爾默在書中強調:“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的認同與自身的完整。”我認為作為教師不僅要引領孩子學習知識,還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淺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也只有這樣,好的教學才能得以彰顯。
三、好的教學來自于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教學于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边@是帕爾默在書中提出的觀點,我認為很有道理。傳統(tǒng)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學生被當成盛知識的容器。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學事倍功半。因此,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課堂模式騰空出世,然而學生學習很熱鬧,但沒有序列,沒有深入,往往淺嘗輒止,課堂效果并不太理想。所以在學生為本的課堂理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組織、引導、啟發(fā)作用,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理想天地,讓真正好的教學源自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帕爾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猶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麗貝殼,需要我們一點點,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讀《教學勇氣》有感2
當我有幸讀了帕克·帕爾默著的《教學勇氣》之后,使我的心靈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對教學、教師認識過于簡單,過于膚淺。《教學勇氣》使我對教學,優(yōu)秀教學和優(yōu)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學科像生命一樣廣泛和復雜;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而更為復雜的是教導自己認識自己。如果僅僅從學科和學生兩個方面去認識教學工作的復雜性,作為一個教師只要精通學科知識,研究足夠的教學技巧,使得自己處于引領學生精神的地位,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復制這個世界。當我們對學科以及對學生的認識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自于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依賴于關于自我的知識
當我們不了解自我的時候,我們就不了解我們的學生是誰,也就不懂得我們所教的學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時候,我和同事經常會抱怨目前的學生教起來怎樣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曉得該若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復制這個天下,而不是在改造這個天下。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復制這個世界。作為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jié)課里,教師與學生建立聯(lián)系,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lián)系,較少依賴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于我了解和相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
然而當我回憶我這些年的教學工作時,我發(fā)現(xiàn)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類似帕爾默所描述的狀態(tài):課堂中的“我”與真實生活中的“我”是分離的,缺少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獨立于學生之外,獨立于所教的學科之外。
當我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原因正如帕爾默所說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認識路子是以“脫離我們的自我”為代價,將我們帶入“真實”天下的“客觀”認識路子。而懸置于我們教師和學生頭上的高考試卷使我們更加默許了這種認知路子,我們害怕,恐懼我們介入到我們的學科會受到評判,有大概招來漠視和嘲諷。因此,造成了課堂上的“我”與真實的“我”相分離,與所教的學科相分離。師生有此外頭腦作怪以及害怕,恐懼與學生發(fā)生沖突,造成了“我”與學生的分離。這種種由于害怕和恐懼所造成的分離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們在這種分離的狀態(tài)下日復一日的重復著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們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熱情和感動,原本生機勃勃的教育被我們弄得死氣沉沉。因此為了讓教育事業(yè)恢復它應有的活力,發(fā)揮它應有的對這個社會的功能,作為我們要尋找自我,尋找本身認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里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為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研究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yōu)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么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為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fā)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于潛伏狀態(tài)。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讀《教學勇氣》有感3
《教學勇氣》是一本你處于任何教學階段都有益的書。書中所提到的教師困境很大程度上引發(fā)了大家的共鳴,雖未致力于告訴教師如何生存和教學技巧,但能很好的帶我們洞悉內心世界。好的教學前提在于清楚認識自己體現(xiàn)自身對教學的價值并能真心對待學生,《教學勇氣》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深,尤其關于第二章節(jié)“一種恐懼文化”。
第二章節(jié)首先是對恐懼的剖析,一針見血的指出恐懼在教學中無處不在。于教師而言,學生的消極狀態(tài)會使你恐懼,解決不了學生問題時也會感到恐懼。于學生而言,回答不上問題時的恐懼,學不懂知識的恐懼。這些恐懼并不僅僅存在于教學經驗較少的老師身上,書中作者提到從業(yè)三十年的他走進教室也會感到恐懼。那么我們該如何擺脫這些恐懼呢?既然想要擺脫教學恐懼,前提我們則需要意識到恐懼并非全是負面的,文中雖然在集中分析恐懼,但同時表明了恐懼也可以是健康的。許多恐懼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生存,學習和成長。我們應合理利用好恐懼,在恐懼中找到問題實現(xiàn)自我成長。
其次提到了“有問題背景”的學生和“教師內心的.恐懼”。想必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經歷過課堂中學生沉默寡言,不積極回答問題,不專注于學習的這樣一個情況。當陷于這種情況時,大部分老師存在一個誤區(qū),將這些問題歸咎于社會弊病,家庭問題。然而事實是這些責備嚴重歪曲了事實,并擴大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相分離的程度,責怪學生已經成為教師掩蓋自我無能的一種習慣。以“來自地獄的學生”為例,好的教學中老師需要幫助找到學生克服恐懼課堂、恐懼回答問題的方法。意味著老師則需要理解學生的恐懼,寬容、真誠并尊重學生。用心教學,這也使我明白了“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的意義。
現(xiàn)代教育以來教師與學生間的問題已困擾一線教師們許久。總的來說,做一個好的老師首先需要做到能直面自己的內心世界,遵從自我,用心教學。直面教學恐懼,在恐懼中成長或許能成為改善這種情況的突破口。
讀《教學勇氣》有感4
每個學生都是一棵果樹,只是結果的多少和季節(jié)不同。作為一名教師,要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yōu)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寬容的態(tài)度處理學生的錯誤。如作業(yè)中有的學生答對的很少,甚至全錯,但我們可以從作業(yè)書寫的認真態(tài)度,能否按時獨立完成等方面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上課不專心聽講、講話、搞小動作等學生,可用他們的能夠接受的語言吸引他們,或在課外找他們談心,等等,想方設法的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初中生天性好奇,求知欲盛,作為課堂氣氛的調控者,可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啟發(fā)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和設想,發(fā)表意見看法,讓他們展露靈性,展示個性,使課堂氛圍輕松愉快,這樣學生思維得到了更多的訓練,我們也可從學生的觀點中吸取自己所疏忽或未能想到的東西。在上完一節(jié)課后,應引導學生自我總結,并說清楚為什么,使學生能夠自己抓重難點,如果學生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訴他們應采取什么策略,還要幫助學生把本節(jié)課學過的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使它們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同時反思自己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總結成功之處,反思失敗的地方和原因,并加以改正,以備下次再用。
回首十幾年教學路,我若有所悟:原來,育人永遠是一門藝術,永遠沒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以欣賞的眼光,接納學生一切優(yōu)點和包容他們的缺點...
讀《教學勇氣》有感5
翻開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到導言部分,我看到幾行這樣的文字:“如果你是一位從來沒有經歷過痛苦時光的教師,或者有過卻不以為然,此書就不適合你了!笨吹竭@兒,我不禁愣住了,上述兩種情況我都不曾經歷過,那我還要繼續(xù)下去嗎?然而,看到他下面的文字,我決定要隨著作者一起展開一次心靈之旅,他說:“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彪m然還未有過教學經歷,但是,心中一直都憧憬著可以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這一切,只是因為喜愛。
之后,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一個朋友,并向他講述了自己的想法,他用充滿遺憾的表情看著我,說:“永遠不要做教師,它會毀壞你對生活所有美好的想象,那些瑣碎的事情會耗費你所有的時間與熱情!彼倪@些話似乎是對的,因為我在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和《我的教學勇氣》中聽到了太多的教師內心真切的焦躁、憂慮、無助與迷惘的吶喊,他們的困惑與恐懼被活生生的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到了焦慮,“以后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樣的話一直在我的耳邊回響,使我不得不開始思考,當我走上講臺,并成為一名教師的時候,我又該如何面對內心的這種恐懼與迷惘?
在本書中,帕克帕爾默像一位朋友一樣,真誠地向我們傾訴著他自己對于教師與教學的思考!罢J識你自己”,這句鏤刻在雅典特爾斐神廟的名言,曾被先哲蘇格拉底奉為圣言,在該書中,又重被帕克帕爾默給提了出來,針對教學中的困惑,他提出要關注教師的內心生活。我認真地讀完他關于教師內心的講述,書中的字句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海德格爾、拉康、馬丁布伯的影子——海德格爾關于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的論述、拉康的“他者”的概念以及馬丁布伯的現(xiàn)代“對話”概念。書中深刻的思考、濃厚的哲學意味與詩意的文字,一剎那竟使我恍惚起來,“或許作者應該和文學有著某種關系”,我為自己的這一想法感到驚奇。于是翻開書上最后的作者簡介,在第一行,寫著“帕克帕爾默是一位作家、教師、活動家”這樣的字句,不禁讓我興奮。
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的開篇,作者引用了里爾克的詩歌:
啊,別分離,
親密無間,
與繁星相聚在天際。
何為心,
若非與繁星聚一起?
與眾鳥齊飛,
乘風,駕云,
齊歸。
這里,里爾克所說的“齊歸”意在返回精神家園,是內在的,自由的空間。借助這首詩,作者進一步指出“分離”是我們習慣的生存狀態(tài)。通過里爾克的詩歌,作者引導我們破除外界與自身的干擾,通過內心世界的轉變返回精神家園,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自由,并將自己置身于兼容“我”之小天地和所有“非我”之廣袤宇宙的地方,把自己整合為偉大生命網絡的一部分,從而超越恐懼,走向整體。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這樣的詩句,引發(fā)了海德格爾無限的感慨,它描述了生命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在工具理性極度膨脹的`狀態(tài)下,人被遮蔽于日常生活狀態(tài)之中,作為個體的人消融于眾人之中,“沉淪”于“眾人”無意義的閑談、好奇與兩可之間,喪失了自己的本真狀態(tài)。海德格爾通過反思,提出人必須破除外界對自身的遮蔽,回歸自由之境,向死而生,重獲生命的真諦,從而達到詩意的棲居。
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作者似乎也借鑒了海德格爾的哲學,只不過是將其運用到了教育學中去。在人們一次次反思,一次次論證教學技巧與教學策略的時候,作者提出“教學不可局限于技術層面”,“我們必須尋求一種尊重教師和學科多樣性的教學理念,而這一點是方法論上簡單處理根本做不到的。”解決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問題是比技巧更基本的東西,教師的成長源于心與心的交流,通過討論我們作為教師的真我和身份到底是什么樣的問題,從而返回自身,發(fā)現(xiàn)真我,從而立足于真實的自我,認真地傾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喚回自我心靈。
然而,這又是一件十分危險的、讓人恐懼的任務。為了減少可能受到的傷害,長期以來教師已經形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觀念,他們把自己保護在社會習俗之后,帶上厚厚的面具,在內部真實和外部表現(xiàn)之間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和同事、學生以及觀念隔絕起來,逃避所能遇到的一些沖突,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下,形成了實踐與自我的分離,話語陳述與心靈的分離,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感被削弱,失去了教學的心靈,進而陷入到了一種更為危險的生活中去。
作者指出教學的恐懼使得教師過著教育和分離的生活,“恐懼是一種使我們和同事、學生、學科以及我們自己相分離的東西?謶株P閉了一切‘求真試驗’,也禁錮了我們教學的能力!绷罱處煾鼮榭謶值氖,他們在“他者”的注視下重塑著自我,不斷地失去自身認同,造成了教師內在的缺失——缺失情感,缺失自由,缺失理想,缺失自我,只能是在精神的荒漠中游蕩。在我們的社會普遍關注外在的教學技術與技巧的時候,作者提出真正要關心的不是這些,而是教師的心靈。“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苯處煈摗罢J識自我”,“在每個教育階段,教師的自我是關鍵!苯處煈床熳约簝刃乃l(fā)生的事,去探求少人踏足的小徑——一條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過一種不再分離的生活。
因此,帕克帕爾默提出每位教師都應該重拾教學勇氣,不必把自己置身于恐懼之中,而是敢于正視生命中的那些恐懼,去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的世界景觀,便會發(fā)現(xiàn)自我表達與行動的天地。
讀《教學勇氣》有感6
最近讀了《教學勇氣》一書,里面提到一個醫(yī)學院的教學改革:將原來用尸體做標本,改為用真實的病人做標本。這樣的改革使原本機械化程式化的學生變得人性化,感性化,他們能夠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從而充滿感情地對待病人,認真對待病號,盡可能地在救治的過程中減輕病人的痛苦。帶著對病人的同情和憐憫去醫(yī)治他們,這才是醫(yī)學的初衷。
這使我想起了我們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么?細細想來也不過是四個字:教書育人。所謂教書就是教給孩子們知識,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知識。所謂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讓孩子做一個品德高尚,與國家、社會、他人有用的人。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在做什么:上課,完成作業(yè),能夠應付考試,每次考試要考到前幾名,畢業(yè)班升學率要高……孩子學會知識了么?會用學到的`知識來指導實踐么?孩子們是人格健全的人么?老師您了解了么?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們的大學生畢業(yè)了還找不著工作?我們的學生動輒自殺,動輒殘害室友?所以,我們的教育早已違背了初衷,我們的老師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現(xiàn)實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須改革。
怎么改?我想不如借鑒一下醫(yī)學教育改革,朔本逐原,回歸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們教師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們要用我們內心的人性去面對學生的人性,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去處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用人對人的態(tài)度去處理老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用人與人之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去做好老師對學生知識的教育。用人與人之間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們的孩子,讓他做一個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帶三年級的孩子,他們只有八九歲大,但是我知道我們也是有感情的。前幾天我講公開課,我把同學們教師節(jié)送給我的花當做獎品,在講課的過程中把花送給表現(xiàn)好的同學,當我將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后,課堂氣氛空前熱烈,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這節(jié)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較慚愧的是由于我的花不夠,有很多表現(xiàn)很好的同學沒有得到獎勵,.于是下課后,我要買了一些棒棒糖分給孩子們,他們拿著我給的棒棒糖高興極了。從那以后,同學們更聽話了,上課紀律更好了,老師不在的時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強了,我由衷的開心,也用更多的語言去夸獎他們。我知道,我對他們的關心和鼓勵正在一點一點地在他們心中播下種子。
我想,教育就該如此,返璞歸真,回歸初衷,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知識,認認真真得教他們做人。
【讀《教學勇氣》有感】相關文章:
讀《教學勇氣》有感12-25
(優(yōu)秀)讀《教學勇氣》有感04-03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02-15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06-24
教學勇氣讀后感11-25
《教學勇氣》讀后感05-23
教學勇氣讀后感05-15
教學勇氣經典語錄11-10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集合15篇)06-25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