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有感 1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
于國家危難之際,民族存亡之時,中國讀書人的血性與風骨,盡顯于此。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穿越歷史的車輪,回首八十多年前的昆明,破敗的房屋,簡陋的環(huán)境,短短八年,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元勛,172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名師巨匠……
翻閱許淵沖先生的《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在榮譽之外,偉大背后,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獨屬于聯(lián)大人的生活,驚嘆于許先生的才華,震撼于那一批民族的脊梁。
聯(lián)大精神,是一代大師的偉大與無私。
中國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楊振寧在香港《今日東方》創(chuàng)刊號上說:“我那時在西南聯(lián)大本科所學到的東西及后來兩年碩士所學到的東西,比起同時美國最好的大學,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聯(lián)大的老師是誰,是詩人作家、愛國戰(zhàn)士聞一多,是做X射線試驗幫助康普頓教授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學院院長吳有訓,是世界少有的文理大師、中國第一個科學博士世界桂冠詩人顧毓琇,是世界第一個中西比較文學大師吳宓,是《人間詞話》的王國維,是《春》的朱自清,是《人生的藝術(shù)》的林語堂……
每一位教授,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師!
在學術(shù)的路上,正是有那么一批才華橫溢的引路人,奠定了聯(lián)大的學術(shù)基礎,讓許老贊嘆“聯(lián)大有世界上講課最好的教授”。
我想,那一代的聯(lián)大人是樸素且幸福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不再是遙遠的文言,此后聯(lián)大能走出一批批國家脊梁民族驕傲,正是因為他們的背后,有那么一群人,傾盡畢生所學,嘔心瀝血,呵護住微弱的火苗。
茅屋雖矮,先生才學滿地,戰(zhàn)火紛飛,赤子之心永恒。
聯(lián)大精神,是一代學生的奮進與成長。
“狂而不妄”的許老在書中很喜歡提及當年的學習和考試,對于自己和同學成績的記憶程度讓人驚嘆。
在那個時候,后來的第三世界數(shù)學院科學獎得主廖山濤便證明了“六條線只要不平行,怎樣都會得到二十個三角形”,而上課不大聽講的錢鐘書考試成績卻常是全班第一,少有的讓許老一直稱贊的楊振寧各科成績都極為優(yōu)秀……
透過文字,我仿佛能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青春正好的年紀里積極向上的生活。
但是,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也毫不怯弱,身披戎裝,站上前線,以知識為槍,擔當民族重任,無數(shù)的像黃維等一樣的人將自己最美好的年紀奉獻給了國家。
聯(lián)大精神,是一個年代的奇跡與榮耀。
書中最后有一段話,“后來我走過半個地球,卻沒有再看到昆明這樣美的藍天,東南亞和非洲的天空太亮,把人的皮膚都曬黑了;歐洲大陸的天多是灰蒙蒙的,仿佛吞噬了太多的硝煙和灰塵;地中海上的天空卻又藍得太深,仿佛照見了人間的苦海深淵。因此,我無論走到天南海北,總是忘不了昆明的藍天,忘不了使昆明變得四季如春的藍天!
或許許老難忘的不是昆明的藍天,而是藍天下的人和藍天下的`故事,是屬于那個年代的記憶和那一批人的回憶。
當他寫下這些字的時候,書中的人大多早已駕鶴西去,物是人非。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沒有哪個學校能再次云集那么多的大師,也沒有哪個地方會培養(yǎng)出那么多偉大的人。
那是屬于聯(lián)大人的愛國、好學、勤奮、博識,他們忘不了敵人的殘酷,忘不了家鄉(xiāng)的破敗,忘不了紛飛的戰(zhàn)火,更忘不了用知識武裝自己,用智慧充實世界,以筆為槍,以紙為炮,扛起民族的未來。
看完書,我感嘆,日軍侵華,民族危亡,戰(zhàn)火紛飛,民不聊生,為了保存最后的文化火種,一批仁人志士在昆明建立了一個簡陋的學校。
沒有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沒有舒適的生活條件,甚至還要忍受炮火的襲擊,在祖國的一隅田地,他們悄悄地扛起了我們的今天。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濃厚的學術(shù)氛圍足以讓人忽略物質(zhì)的簡單。
我們生于和平年代,享受科技發(fā)展的便利,一切得到的太容易,反而有可能會失去質(zhì)樸的求學之心。我們應以先輩為榜樣,懷揣中華富強為己任,求實上學,時代的大旗正交在我們手上,祖國的未來須看我當代青年!
讀《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有感 2
《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是我著意要買的一本書,輾轉(zhuǎn)之下,終于買到并漸次深入讀它。于是諸多的感動和震撼充盈其中——為了那樣的一群人和那樣的信仰。
應該說,現(xiàn)在的我們置身于一個缺少信仰、少談使命的時代,理想很少照進現(xiàn)實,行進中會有很多的迷茫。更多的時候,我們過的是一種膚淺的物化的隨波逐流的生活。攀比、抱怨、疲沓,生活匆匆而了無生趣。這樣的我們,迫切需要植入信仰和氣節(jié)。于是開始了一段書海中的尋覓和探尋之路。 先是畢淑敏的《你要好好愛自己》,再是樸槿惠的《絕望鍛煉了我》,然后就是這本《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終于,依稀得見......
一位哲人說過:人生就是選擇。處于抗日戰(zhàn)爭中的西南聯(lián)大人的人生無疑與民族的選擇交疊在一起。
清華、北大、南開,這樣的高等學府被迫南遷,成功完成了八年的國立西南聯(lián)大的.教育教學,讓我們看到了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那一代學人的堅守與使命感。
那是怎樣的一代傳奇啊~聯(lián)大的師生用行動詮釋了梅貽琦校長所謂大學,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 。
在張曼菱的《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這本書里,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大師被提起、被懷念、被景仰。曾經(jīng)學過的一篇篇課文也在這里找到了注腳。兼容并濟是聯(lián)大教授共同的標簽。
那是一個物質(zhì)極度匱乏而精神無限豐盈的時代。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三所名校的校長不愧君子的稱呼。他們以兼濟天下的人格魅力引領教授和學子們?yōu)榱俗鎳,為了祖國而學,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細讀著大師們獨特的教學方式,品味著大師們的人格魅力,深切地感受到他們是中國教育的脊梁。品讀著大師們對學子的感情與栽培,你會感到他們是最懂教育的人,他們一貫強調(diào)的都是悟性而不是記性。
一個陳寅恪,讓我想探尋西南聯(lián)大,一個作家張曼菱,讓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不可缺失。
難忘南開張伯苓校長在學校被炸后發(fā)表的講話: 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摧毀者為南開之物質(zhì),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奮勵。故本人對于此次南開物質(zhì)上所遭受之損失,絕不掛懷。更當本創(chuàng)校一貫精神,而重為南開樹立一新生命。本人唯有憑此種精神,絕不稍餒,深信于短期內(nèi),不難建立以新的規(guī)模。這是怎樣的一種信念啊~
無取,無求、無損,這是西南聯(lián)大;
歷盡苦難,癡心不改,是聯(lián)大;
國難恥而不辱,學風歷難不衰,是聯(lián)大;
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是聯(lián)大; .......
《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誠如張曼菱在后記中所言,一本活書。吳宓、鄧稼先、聞一多、李政道、楊振寧、朱光亞、郝詒純、朱自清、吳大猷、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傅斯年、胡適、龍云......
我們應該記住他們,永遠銘記。
讀《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有感 3
與其說這本書是一本聯(lián)大散文集,不如說這是一本汪曾祺先生對五十載生活的回憶錄。這是汪先生在72歲高齡寫下來的書。其中有幾個地方在不同篇目重復出現(xiàn)了,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先生老矣,不過瑕不掩瑜。多看幾次也是好的。
(讀這本書的時候,腦海里總是想起我們最近痛逝的奮斗終生的袁隆平先生,也是時代的楷模,于是加了這首背景音樂《我有一個夢》)
西南聯(lián)大,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三個大學臨時遷移至長沙,后又至云南昆明市而得名的。包括了原來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
作者汪曾祺曾在這里待了八年。他說“要不是讀了西南聯(lián)大,也許我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xiàn)在這樣的作家!,可見其對作者的影響,和對更多名作家的影響。
縱觀全書,作者花了最大篇幅30頁來寫他的老師沈從文先生,包括20頁,沈先生的為人,及10頁沈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怎么上課為師的。我有被觸動到。其中汪曾祺對沈從文先生的評價“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我也頗有感觸。這主要涉及他的為人和教學。
一、沈先生對一切的美都跟人聯(lián)系起來,把他理解為人的創(chuàng)作,太驚人了,太不可思議了等。創(chuàng)作要求學生“貼著人物來寫”。不一定要精美,不一定要哲理,這對汪曾祺先生也有了創(chuàng)作啟發(fā)。
二、沈先生對后進生幫助很大,他稍微看到有些學生有進步,有創(chuàng)作苗頭,就會幫助他們?nèi)グl(fā)稿子,文章介紹,他不知道貼了多少郵費,其中提及為了省郵費,把稿子四邊裁剪了。那時候大家都窮困潦倒,有時候連飯都是賒的,幸得學校附近的店家都比較照顧西南聯(lián)大的學生,不止能賒賬吃飯,有時候還借錢給他們看電影(在我理解真的很大度,厚愛聯(lián)大學生)
三、沈先生改作文和上課風格。沈先生在聯(lián)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chuàng)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他布置作文不支持命題。自由創(chuàng)作,并且有時候評語比學生作文還要長;針對有些學生對作品,他經(jīng)常將中外名篇拿給學生分享。所以經(jīng)?匆娝麕е淮筠麜Y料到教室上課。(如此認真對待學生的`創(chuàng)作,甚為欽佩觸動,這一定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熱情,并得到提高),文章提到“老一輩作家大都是“執(zhí)筆則為文”,不論寫什么,哪怕是寫一個便條,都是當一個作品來寫的一這樣才能隨時鍛煉文筆”,比如我記得有個章節(jié),寫了一個同學在煙盒上寫的幾行字,被同班同學拿來發(fā)揮發(fā)表成論文了,(內(nèi)心挺震撼。我也準備了各種形式的隨身筆記本,但并沒有這么多才思,寫得更多的是工作任務,看來可以多捕捉自己對生活對教育的感觸,及時寫下來)
沈從文先生還有其他值得學習的,這里不再贅述。
除了對老師的濃墨重彩描寫,從這本書中,作者還傳達了同窗或者也可以說那個年代的青年學生及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舉例佐之,比如躲航空炮,還帶著最貴重的書,茶館泡茶泡一天的書,以及特別提及地質(zhì)系的學生畢業(yè)后到七十多歲還在工作,從他們選擇這個專業(yè)開始,他們就是不謀權(quán)貴的,最后他的同學大都在70多歲還在工作,他們離而不退,退而不休,他們要么還在做著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導師指導論文,要么還在做著科研。他們拒絕過聽鳥養(yǎng)花,優(yōu)游終老的日子。汪曾祺感慨到:“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多好的知識分子呀!”
另外全書字里行間,以及篇末專門章節(jié),無不透露出作者對昆明這座城市深深的熱愛,從教育,到吃,住,行等,就一個菌類作者就寫得很細致,名字繁多,有的中看不中吃,有的中吃不中看等等,比如昆明的雨,昆明的人,連一位老人都能寫得非常細膩。能體會到作者盡管窮,但極其享受的心境,可用高潔傲岸,安貧樂道來形容了。聯(lián)系我們現(xiàn)在生活如此富足,我們反倒總是充當剁手族,買買買不停。相形見絀,精神世界的貧乏也許讓我們希望通過物質(zhì)來滿足。該是讓精神食糧來拯救靈魂的時候了。學而無憾,教而無憾。
【讀《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西南聯(lián)大觀后感11-07
讀永遠的西瓜小丑有感04-30
讀《永遠的西瓜小丑》有感09-29
讀《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有感04-21
讀《永遠講不完的故事》有感01-09
讀《夢想永遠是寶貴的》有感01-07
讀永遠的老師有感03-03
讀《永遠講不完的故事》有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