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激蕩四十年讀后感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激蕩四十年讀后感推薦,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是《激蕩四十年》,其實是兩本書,一本《激蕩三十年》,一本《激蕩十年》。中紀委、理論局多次向黨員干部推薦,被評為最受國家干部喜愛的圖書之一,是改革浪潮席卷后的紅色經典。
如果以1978年為基準,那么我恰好出生于1978年,今年四十歲。按照吳曉波的說法1978年是在中國的“公司元年”。那一年^v^第一次南巡,那一年萬科、海爾和聯想相繼誕生?上В且荒晡抑皇莻襁褓中的'嬰兒,除了吃喝什么都關心不了,中國公司元年的激蕩風云,我感受不到。
在隨后的四十年中,我一直被小農思想糾纏,不自覺地與時代變遷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tài),面對歷史的變遷不太愿意主動,因而對歷史的感受總有些模模糊糊和底氣不足。正如書中提到的曾紅極一時的詞匯,譬如“物價闖關”、“南巡講話”、“國進民退”、“顧郎之爭”等等,背后都有一連串的精彩故事,然而當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去感知這些詞匯時卻幾乎無從下手,恍惚間一切竟如夢如幻,只能從所在企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上體會到一點點蛛絲馬跡。就這點而言,《激蕩三十年》可以算作臨空一鞭,落在我蹉跎而不自知的青春和中年之上。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撇開中國企業(yè)的具體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意志的變動軌跡對于個人的發(fā)展也是有所啟示的。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再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從無條件保護國營企業(yè)到大規(guī)模推廣國退民進,再到國家堅決壟斷命脈行業(yè),從開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一路走來,雖然政策設計常有反復或者模糊不清的情況,政策效果也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國家為完善體制機制的努力并沒有白費,且改革的意志堅不可摧。
反觀我們自己,從對人生作出第一次嘗試的蹣跚學步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條無可回頭的成長之路嗎?注定要不斷地接受考驗、不斷地走岔走彎,并為此不斷地調整、不斷地改變?其實我們的人生同樣是“摸著石頭過河”,就像國家的改革實踐那樣,經過很多次激情嘗試后,才能夠把準方向穩(wěn)步前行。
個人對未來的預期無法與國家相比,所以我們還要懂得“三十歲之前做加法,三十歲之后做減法”的道理。當我們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說“大不了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們就必須學會理性思考并慎重選擇,以對人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將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認定的事業(yè)中去。
【激蕩四十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留德十年》讀后感05-28
留德十年讀后感05-26
《背包十年》讀后感09-10
留德十年讀后感3篇05-31
《背包十年》讀后感15篇11-08
《十年的變化》教案12-18
結婚十年感言01-26
公司十年感言11-30
結婚十年的感言12-05
十年后的禮物讀后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