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1
近來從網上看到一本小書,是一個美國人寫的,不足150頁,但讀起來感覺越來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國作者的魅力了,甚至連本書的編輯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這本書書如其名,就是《簡單的邏輯學》。
本書將邏輯分為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是準備,為成為一個邏輯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邏輯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確的邏輯思考。第二章闡述了引導邏輯思考的基礎事實,第三章重點是“論證—邏輯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第四章,探討導致非邏輯思考的態(tài)度及思維模式。第五章圍繞“謬誤—非邏輯思考”的細節(jié)展開。
邏輯,作為一個整體,是個寬廣、深奧、精彩紛呈的領域,這本書既沒有刻板的理論論述也不是正規(guī)的教科書,這是一本現實應用的指南,對那些初次接觸邏輯的人介紹邏輯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實踐者,而不是理論家。
通讀全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邏輯學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稱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按嬖诰褪呛侠怼。它告訴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當然“問題”,比如質量問題、投訴問題、收費問題等等,作為事物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理論上,產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個人去追尋探究的。所謂原因,它必能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并在結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記;每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體探尋問題根源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從結果出發(fā)。每一個問題必然與其結果之間存在必然的相似之處,是我們要遵循的原則。一般情況下,當我們探尋某個原因的時候,我們不能知道產生某種原因的結果是什么,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前面的結果得到關于它的間接的知識。通過統(tǒng)計、評估結果的強度、分布、性質,我們可以推測出原因的部分特性,這些知識將指引我們繼續(xù)探尋的方向。這這里作者舉了一個誰打翻了廚房里的牛奶的故事。從奇怪的聲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見螞蟻,到金絲雀出籠,到窗戶外鄰家的貓,作者一步步探尋和排除,最終鎖定那只灌木叢中正添嘴的貓為重點懷疑對象。
其次,對原因的探尋不要半途而廢。事實經常告訴我們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發(fā)生的原因,而B的發(fā)生又導致了C,C接著帶來了D……,如圖示:A→B→C→D……假設圖中D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發(fā)現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決事物的正確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則,我們決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邏輯思路走到這里是值得表揚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還不夠遠。C確實是導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鏈的源頭是A,A導致B,B導致C。B和C都是一個過程結果,關于B的.問題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夠的干預,否則D的問題就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陳院長常提到的“燈不亮了”故事就是一個典型,還有我們所知的“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
作者同時指出,有時,我們不能發(fā)現問題的根源,僅僅是因為我們懶惰,沒有充分地研究;有時則是耐心不夠。對于要做的事情,我們總想著用最快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解決,殊不知,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呢!
最后,我們應該合理地區(qū)分原因。前面我們主要討論“動力因”,就是它的活動可以決定某個事物存在與否或者改變其存在狀態(tài)。其實除了“動力因”,還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臘自然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說”。他認為事物由“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和“目的因”組成,其中目的因是終極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對于行動來說,就是行動的目的或目標;對于客觀事物來說,就是它的功用;質料因是組成事物的具體材料;形式因是決定一個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質。作者以鳥籠舉例分析。它的動因是弗萊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質料的松木、釘子、螺絲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鳥籠特定的外形,以此來區(qū)分文件柜或窗欞之類的東西;它的目的因是為小鳥提供一個可以棲身的場所。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2
我們可以說邏輯學是研究思維、思維的規(guī)定和規(guī)律的科學。但是只有思維本身才構成使得理念成為邏輯的理念的普遍規(guī)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維,而是思維的特有規(guī)定和規(guī)律自身發(fā)展而成的全體,這些規(guī)定和規(guī)律,乃是思維自身給予的,決不是已經存在于外面的現成的事物。
在某種意義下,邏輯學可以說是最難的科學,因為它所處理的題材,不是直觀,也不象幾何學的題材,是抽象的感覺表象,而是純粹抽象的東西,而且需要一種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夠回溯到純粹思想,緊緊抓住純粹思想,并活動于純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種意義下,也可以把邏輯學看作最易的科學。因為它的內容不是別的,即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熟習的規(guī)定,而這些規(guī)定同時又是最簡單、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與無,質與量,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一與多等等。但是,這種熟知反而加重了邏輯研究的困難。因為,一方面我們總以為不值得費力氣去研究這樣熟習的東西。另一方面,對于這些觀念,邏輯學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卻又與普通人所業(yè)已熟習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
邏輯學的有用與否,取決于它對學習的人能給予多少訓練以達到別的目的。學習的人通過邏輯學所獲得的教養(yǎng),在于訓練思維,使人在頭腦中得到真正純粹的思想,因為這門科學乃是思維的思維!蔷瓦壿媽W作為真理的絕對形式來說,尤其是就邏輯學作為純粹真理的本身來說,它決不單純是某種有用的東西。但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獨立的東西也就是最有用的東西,那么邏輯學也未嘗不可認為是有用的,不過它的用處,卻不僅是對于思維的形式練習,而必須另外加以估價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3
之前有閱讀過哲學和邏輯學,按照正式的書面語言表述的話:邏輯學和哲學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如果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你也可以將它們定義為一項技能。而我通過比較,個人認為邏輯學理論比哲學更好理解,而且實用性更強,范圍也更廣。哲學是一門教會你如何認知世界,如何思考。而邏輯學,更像是一個認識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本書中大概講述了邏輯學的涵義,表現形式,目的以及非邏輯學的含義,原因和表現形式。通過本書,我對邏輯學的定義就是邏輯,也可稱為推理,目的是尋找真相。
然而,邏輯學相比于哲學,它不僅教會你如何思考,還會讓你領略到如何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這也是我對本書記憶最深的,也是收獲最多的一個板塊。我一直認為:我們生活在人類社會當中,每天都與周邊的人事物產生聯(lián)系。而最重要的就是與人產生聯(lián)系,那么在進行有效溝通之前,你需要思考才能達到這個目的。這本書,就像是對新手入門的一本初級教材。在這本書的.思維帶動下,你會發(fā)現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與邏輯學息息相關的。有效的溝通,那就是在明白你的意思下進行思考并做出相應的反饋。這個過程就好似你是一名推論家,你接觸社會(假設論點)――搜集材料(論據和推理)――得出結論作出反應(論點成立)。這也可說明邏輯學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拿書中提到的舉例,比如常見的因果律,避免同義律(指的是一句話中,用詞盡量用最精確的,避免含糊其辭),避免過多否定,因為就在西班牙語中,雙重否定還是表否定,些許加強語氣和強調之義。而英語中是雙重否定表肯定。
所以在你與人交流時,這些都是實用性的溝通原則。如果你表意不明,那么對方還需要揣測你的內心,這是一個沒有效率,耗費時間長的溝通。更值得強調:不是每一個人都愿意花心思在你的身上。其實當你深入了解以后,你真的會發(fā)現邏輯學真的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刻在影響我們,也在我們身上發(fā)生著或多或少的作用,只是沒有察覺到,沒有特別注意,要說邏輯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最具體和明顯的事例,我立馬能想到的是:警察,老師,辯論手,律師等等。因為這些例子基本都是靠與人接觸,發(fā)現和了解問題,并且尋找真相的進程。
綜上所述,有時看似難以理解的知識,也是可以慢慢吸收到的,如不能理解,說明自己認知范圍有限,那我們就更應該多去搜集資料,揭發(fā)真相。最后一句話,是我目前對閱讀的一個態(tài)度:你不需要掌握每一門知識,但至少會學到另外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4
《簡單邏輯學》是由美國作家麥克倫尼寫的一部著名的邏輯學著作,雖然薄薄的一本書但里面卻飽含著豐富的內容。總之,讀了《簡單邏輯學》讓我受益匪淺,它開闊了我的視野,鍛煉了我的思維能力;讓我的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對問題的判斷不停留在感性的認識而注重理性的思考。簡單邏輯學的主題是清晰地思考,準確的判斷。簡單邏輯學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說話的藝術。《簡單邏輯學》這本書很好的做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提高一個人說話的邏輯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通讀全書,我比較喜歡的是第二章邏輯學的基本原理的第三點:萬物終有其根源。充足理由律告訴我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們不盡知每個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們知道它們的存在都是有理由。人作為理性的動物,當我們想知道為什么事物會是這樣時,我們就會用相當一部分精力來探尋這些理由。從理論上來看,關于本源的知識是非常讓人感到振奮的,因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們。但是關于本源的知識同樣可以廣泛應用于實踐領域,因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發(fā)展,控制事物所帶來的.影響。例如,我們可以確定某種細菌是引發(fā)某種疾病的原因,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消滅細菌的方式來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我們知道萬物的根源后,弄懂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從而發(fā)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在探尋事物根源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從其結果開始。我們面對這樣或那樣的現象,并需要為之做出解釋。也就是說我們面對這些客觀的事物;去探尋這些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所做的探尋工作必須遵循如下原則:每一個原因與其結果之間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處。這就是說,所謂原因,它必能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并將在結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記:每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這樣的邏輯學思考有什么重要的實踐意義呢?當我門在探尋某個原因的時候,我們不能直接知道產生了某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可以通過面前的結果得到關于它的間接知識。通過評估結果的性質,我可以推測出原因的部分特性,這些知識將指引我們的探尋方向。在這章節(jié)里里作者舉了一個誰打翻了廚房里的牛奶的故事。從奇怪的聲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見螞蟻,到金絲雀出籠,到窗戶外鄰家的貓,作者一步步探尋和排除,最終鎖定那只灌木叢中正添嘴的貓為重點懷疑對象。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運用邏輯思維的場合無處不在。如果我們的邏輯思維好就有助于事情的順利完成;相反,如果我們缺乏邏輯思維能力那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生活中,邏輯無處不在。無論我們是有意還是無意,邏輯無時不在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讀了《簡單邏輯學》讓我認識到了自己以前思考問題的片面性。讀了這本書對我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學到了邏輯的初步知識和基本技巧。通過對邏輯學的學習我相信,我以后思考問題一定會更加全面,言語表達一定會更加的清晰,邏輯性更強。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02-28
簡單軍訓心得12-04
2022簡單軍訓心得03-29
《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讀后感08-04
簡單軍訓心得10篇12-31
讀書的心得02-12
簡單軍訓心得體會11-01
讀書讀書心得03-16
最簡單最有效的讀書方法有哪些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