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
作者:聚優(yōu)時間:2017-01-28
[成書背景] 閆學,特級教師,《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是著者自《教育閱讀的愛與怕》之后的又一力作。著者閱讀蘇霍姆林斯基已經幾十年,因為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實在博大豐厚,因為著者常想起蘇霍姆林斯基描述的那個童話般的教育之夢,所以,當吳法源君希望作者從一個教師的立場,結合對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理解,緊密聯(lián)系當下中國教育的現(xiàn)實作一些思考時,著者陷入了一件“浩繁而又美好的事情”!
用了一個夏天的時間,著者完成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的寫作,斷斷續(xù)續(xù)的修改持續(xù)了整個秋天,用著者的話說:“時間的縫隙中,填滿了瑣細的寂寞、喜悅與快慰。”2009年1月,《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一書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摘要]
全書分為五輯。第一輯闡釋了教師的智慧是照亮前方、課堂是觸及理智和心靈的地方、讓學生喜愛你的學科、發(fā)掘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要讓孩子的思維得到喘息等理念;第二輯傳遞著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教學生讀懂人的心靈、讓善良在童年扎根、師生交往是一種精神交往等思想;第三輯詮釋了什么是教師的首要工作、讓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迸發(fā)、以天地為課堂、讓美好的詞不再沉睡等愿景;第四輯分享了每一個教師都該成為學校的驕傲、用一輩子備一節(jié)課、懲罰是為了檢點與反思、莫做孩子的報憂者等感悟;第五輯揭示了做一個在道德上進攻的人、沒有旁人在場的個人誠實、我們尊敬的不是白發(fā)本身、每個人永遠都是孩子等本質。
[簡要評價]
輕輕翻開書,蘇霍姆林斯基帶孩子們來到田野,幫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發(fā)現(xiàn)生活美的故事;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姑娘“在那個多露的早晨”為奶奶精剪著花枝的故事……讓讀者的內心產生了一個愿望——“我想從事這樣的教育,想做這樣的教師”。帶著這樣的信仰、希冀、思索、追問、尋求……我開始了對《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整本書的閱讀。
閱讀的過程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雖然《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只是著者在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幾年里的一些感悟、收獲、反思與自我追問的一個記錄。但字里行間中已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心靈的關切,對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棄的理想與信念。
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即所謂的“課堂”、“上課”。蘇霍姆林斯基十分贊成談心般的上課方式。他認為,真正具有教育素養(yǎng)的教師上課時就像在與學生談心,教師只不過提出了一個需要展開討論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過程就是師生安心的過程。當學生沒有意識到你在教育他、你在教給他學習某中知識時,這樣的教育教學往往會取得最好的效果,也上教師教育教學技巧的最高體現(xiàn)。達到這樣的境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老師要有這樣的意識——教無痕。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教育教學境界,如何才能具備這種對教材、對學科知識的精通與開闊的知識背景呢?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那就是讀書。它是提高教師素養(yǎng)與突破教育教學難點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只有教師吃透了教材,課堂才不會成為現(xiàn)成真理的灌輸與接受的地方,才會成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實現(xiàn)心靈自由交流的地方。
“教學,這只不過是廣義概念的教育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沒有主要次要之分,猶如在構成美麗花朵的許多花瓣之中沒有主要花瓣一樣。”同樣,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只是幼兒教育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只重幼兒的“學業(yè)”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朱自清所謂的“跛的教育”。我們不僅要憑借著自身的知識給孩子以營養(yǎng),更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風貌深深地影響孩子,關注到孩子的心靈。教會他們生存、教會他們學會學習,給予他們生活的快樂與自尊,引導他們做一個真正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就象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向著教育這條路又邁進了一大步,讓我不由地產生一種沖動:我想從事這樣的教育,我想做這樣的教師。
[名言選萃]
◆ 教師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開拓道路,照亮一條知識路。(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蔡汀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第143頁)
◆教育素養(yǎng)這一重要品質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直接觸及學生的理智和心靈。真正具有這種寶貴品質的教師,他的講課就像在根學生進行議論。他不是拿真理來進行說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談心:他向學生提出問題,吸引他們來一起進行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4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645頁)
◆請你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上海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昆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315頁)
◆我總覺得“為學”與“做人”,應當并重,如認得兩足應當一樣長一般,F(xiàn)在一般號稱賢明的教育著,卻因為求功利的緣故,太重視學業(yè)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朱自清:《教育的信仰》,《現(xiàn)代教師讀本.人文卷》,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39頁)
◆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fā)現(xiàn)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昆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480頁)
◆要教導學生把他人的歡樂和憂慮變成自己切身的歡樂和憂慮,要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讓人成為學生精神世界里最可寶貴的珍寶吧。(蘇霍姆林斯基:《寄語后來人》,劉倫振譯,《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5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590頁)
用了一個夏天的時間,著者完成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的寫作,斷斷續(xù)續(xù)的修改持續(xù)了整個秋天,用著者的話說:“時間的縫隙中,填滿了瑣細的寂寞、喜悅與快慰。”2009年1月,《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一書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摘要]
全書分為五輯。第一輯闡釋了教師的智慧是照亮前方、課堂是觸及理智和心靈的地方、讓學生喜愛你的學科、發(fā)掘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要讓孩子的思維得到喘息等理念;第二輯傳遞著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教學生讀懂人的心靈、讓善良在童年扎根、師生交往是一種精神交往等思想;第三輯詮釋了什么是教師的首要工作、讓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迸發(fā)、以天地為課堂、讓美好的詞不再沉睡等愿景;第四輯分享了每一個教師都該成為學校的驕傲、用一輩子備一節(jié)課、懲罰是為了檢點與反思、莫做孩子的報憂者等感悟;第五輯揭示了做一個在道德上進攻的人、沒有旁人在場的個人誠實、我們尊敬的不是白發(fā)本身、每個人永遠都是孩子等本質。
[簡要評價]
輕輕翻開書,蘇霍姆林斯基帶孩子們來到田野,幫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發(fā)現(xiàn)生活美的故事;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姑娘“在那個多露的早晨”為奶奶精剪著花枝的故事……讓讀者的內心產生了一個愿望——“我想從事這樣的教育,想做這樣的教師”。帶著這樣的信仰、希冀、思索、追問、尋求……我開始了對《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整本書的閱讀。
閱讀的過程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雖然《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只是著者在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幾年里的一些感悟、收獲、反思與自我追問的一個記錄。但字里行間中已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心靈的關切,對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棄的理想與信念。
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即所謂的“課堂”、“上課”。蘇霍姆林斯基十分贊成談心般的上課方式。他認為,真正具有教育素養(yǎng)的教師上課時就像在與學生談心,教師只不過提出了一個需要展開討論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過程就是師生安心的過程。當學生沒有意識到你在教育他、你在教給他學習某中知識時,這樣的教育教學往往會取得最好的效果,也上教師教育教學技巧的最高體現(xiàn)。達到這樣的境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老師要有這樣的意識——教無痕。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教育教學境界,如何才能具備這種對教材、對學科知識的精通與開闊的知識背景呢?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那就是讀書。它是提高教師素養(yǎng)與突破教育教學難點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只有教師吃透了教材,課堂才不會成為現(xiàn)成真理的灌輸與接受的地方,才會成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實現(xiàn)心靈自由交流的地方。
“教學,這只不過是廣義概念的教育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沒有主要次要之分,猶如在構成美麗花朵的許多花瓣之中沒有主要花瓣一樣。”同樣,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只是幼兒教育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只重幼兒的“學業(yè)”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朱自清所謂的“跛的教育”。我們不僅要憑借著自身的知識給孩子以營養(yǎng),更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風貌深深地影響孩子,關注到孩子的心靈。教會他們生存、教會他們學會學習,給予他們生活的快樂與自尊,引導他們做一個真正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就象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向著教育這條路又邁進了一大步,讓我不由地產生一種沖動:我想從事這樣的教育,我想做這樣的教師。
[名言選萃]
◆ 教師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開拓道路,照亮一條知識路。(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蔡汀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第143頁)
◆教育素養(yǎng)這一重要品質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直接觸及學生的理智和心靈。真正具有這種寶貴品質的教師,他的講課就像在根學生進行議論。他不是拿真理來進行說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談心:他向學生提出問題,吸引他們來一起進行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4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645頁)
◆請你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上海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昆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315頁)
◆我總覺得“為學”與“做人”,應當并重,如認得兩足應當一樣長一般,F(xiàn)在一般號稱賢明的教育著,卻因為求功利的緣故,太重視學業(yè)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朱自清:《教育的信仰》,《現(xiàn)代教師讀本.人文卷》,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39頁)
◆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fā)現(xiàn)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昆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480頁)
◆要教導學生把他人的歡樂和憂慮變成自己切身的歡樂和憂慮,要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讓人成為學生精神世界里最可寶貴的珍寶吧。(蘇霍姆林斯基:《寄語后來人》,劉倫振譯,《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5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5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