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放風箏
清明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行清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等,節(jié)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jié)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jié)氣點,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關于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放風箏,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放風箏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一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憋L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后于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fā)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
起初只限于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賞,到了宋代以后,才成為民間群眾喜愛的一種活動了。風箏既是一種美麗的民間工藝品,又是大眾娛樂品,歷來愛到文學家的傳唱!侗本┲裰υ~》也對風箏有生動的描繪:“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習上碧云端!痹缭谇宄瘯r,風箏已在扎、糊、繪、放四藝上發(fā)展到相當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窮居著書”時,細究風箏扎糊之法,還寫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
書中詳細介紹了翼燕、雙鯉、彩蝶、螃蟹、寵妃、雙童等四五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此外,古代放風箏又是與放晦氣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林黛玉不妨將制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紉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可見古時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沾上別人的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在放風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歡騰、一起喜悅。還不止是放風箏,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插柳、斗雞等活動融入到清明節(jié)。一是悲、一是喜,一個清明節(jié)如何能將悲喜兼容?這可能由于清明節(jié)原本是寒食節(jié),寒食要禁火,只能吃冷餐。為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要外出走動,做些娛樂活動,以鍛煉身體,這樣就有了悲喜兼具的現(xiàn)象了。
在古人眼里,清明節(jié)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放風箏可以帶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古人會在清明時,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后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jù)說這樣能放掉“晦氣”、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一年平安吉祥。且不論“放風箏放晦氣”的巫術色彩,放風箏確實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它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慮,放松筋骨,活動肌肉。所以放風箏作為一項體育活動,自然地和清明節(jié)融在一起了。
寒食節(jié)遇上了“清明”節(jié)氣,融合為清明節(jié),加之古人放風箏習俗時間又與清明節(jié)相遇,所以就有了“清明時節(jié)放風箏”一說。
二、放風箏的注意事項
1、選擇平坦場地
放風箏時常需倒行,同時由于注意力都集中在天上,容易出現(xiàn)摔倒或被絆倒的情況。因此,在放風箏前一定要注意觀察地面的狀況,盡量選擇平坦、無障礙物的場地,以保證安全。
2、遠離樹木和電線
放風箏應選擇空曠開闊的場地,遠離電力設備和樹木。風箏易被高大的樹木纏繞。另外,架空線路和變壓器是高壓電力設備,因此應遠離這些設備,以免觸電,造成傷殘甚至死亡,尤其是放飛一些使用漆包線和錫箔紙制作的風箏時,更要注意。
3、老人要注意安全
老年朋友放風箏時注意做好準備運動、避免猛然轉頭。放風箏時,頭頸需較長時間后仰,如果在放風箏前頸部沒有完全活動開,長時間的后仰會加重大多數(shù)老人本來存在的椎動脈受壓、痙攣等情況,產(chǎn)生腦部供血供氧不足而導致頸性眩暈,進而出現(xiàn)站立不穩(wěn)等癥狀,極易導致危險事件的發(fā)生。
老人在放風箏前,要做5~10分鐘的頸部準備活動:眼睛應以平視為主,頭頸平仰交替,活動幅度應慢慢加大,不宜一開始就大幅度地活動頸部。
4、要根據(jù)天氣變化作好對皮膚和身體各器官的保護。避免日光性皮炎以及過度紫外線可能造成的皮膚癌以及烈日下的脫水等。
在天氣不太溫和的時候,老年人和末梢神經(jīng)不好的人尤其要注意氣候變化和運動量的適當,因為長時間的站立會導致手腳的凍傷。
5、注意環(huán)境的選擇。機場旁、電線桿附近、火車道旁、高樓頂或閃電時,絕對不可以放風箏。在公園里、小山丘上、河川旁或海邊空曠處,較適宜放風箏。
6、放風箏時切忌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更不要在比較集中的公共廣場上放風箏,因為行人多,風箏線也是會傷人的,據(jù)悉河南一男子撞向風箏線喉嚨被割破,差點喪命。
7、在放風箏的地點選擇上要選擇寬敞的非交通道路,注意周圍地面情況,路面要平整,沒有溝溝坎坎,事先觀察好運動范圍內的建筑物情況,因為在放風箏的過程中人總是在倒行,所以要特別注意防止摔傷。
8、注意觀察周圍是否有電線,防止因風箏與電線接觸發(fā)生觸電事件,要盡量保持風箏的干爽,如果掛在電線上不要貿然去取,防止觸電和摔傷。
9、由于風箏運動的特性,需要長時間仰頭,同一個姿勢要保持較長時間,因此提醒老年人和脊椎動脈供血不足的運動者在參與此項運動時盡量避免突然轉頭,以防腦血管的突然收縮,同時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調節(jié)參與運動的時間長短。
10、對于患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運動者盡量避免在喧鬧的活動場地長時間進行放風箏運動。
放風箏的原因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一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憋L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后于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fā)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惫湃诉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肚寮武洝分姓f:“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在古人眼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所以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這個習俗在《紅樓夢》中就有:當風箏放飛升高后就有意把引線剪斷,讓風箏遠遠飄去,據(jù)說它可以帶走晦氣、煩惱、苦悶、憂患與病痛。于是有人便將自己的苦惱事寫在紙上,扎在風箏上,讓它隨著風箏一去不復返。值得一提的是,人們還常常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放風箏作為清明習俗之一,流傳已久。從元宵節(jié)后放風箏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清明節(jié),所以古時也把清明節(jié)稱為“風箏節(jié)”。古時放風箏是一項具有意義的戶外活動,目的是為了放掉身上的“晦氣”。
當然,隨著時光的流逝,現(xiàn)在放風箏早已沖去舊時的“巫術”色彩,人們只不過是借此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如今放風箏成為了一項頗受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人們在戶外放風箏大大舒展了平日緊張嚴肅的氣氛,調節(jié)了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
清明節(jié)要踏青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jù)《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笨梢,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jié)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余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趙之珩表示,由于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jié)也就有先有后。農(nóng)歷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jié),三月三為陜西一帶的踏青節(jié)。北京、東北由于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放風箏的歷史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xiāng),風箏的制作在各地相當普遍。但作為風箏的集萃之地,還要屬北京、天津,濰坊和南通四地最為著名。各地風箏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古老的風箏文化孕育了許多善制風箏的能工巧匠,許多家庭因制作風箏的技藝精巧、獨特而發(fā)展成廠風箏世家+北京著名的傳統(tǒng)風箏用的多足曹雪芹的圖案,最有名的風箏制作藝人是哈氏和金氏兩家+哈氏四代人傳承技藝,風箏骨架制作精巧,畫工肅整,既可放用,又可擺在案頭陳列欣賞。哈氏風箏曾于1920年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4只風箏榮獲銀質獎章。金氏風箏以造形雄偉,畫工粗擴而見長。金氏風箏的傳人“金大姑”的制作工藝享譽一方、她有兩個保存了四十多年的遺作曾在北京第一屆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亮相。一只是絹制窄翅蜻蜓,另一只是三十六節(jié)的老式蜈蚣,色彩逼真,起伏擺動,活靈活現(xiàn)-天津風箏的鼎盛時期在清末民國初-當時,有名的風箏制作藝人有七把兄弟、老金記兄弟、簾子李等人。但最著名的當屬風靡海內外的“風箏魏”的創(chuàng)始人魏元泰和雅文齋周記風箏的創(chuàng)始人周樹棠。縱觀這些藝人的技藝生涯,由于他們出類拔萃地繼承并發(fā)展了天津風箏的扎、糊、繪、放等各種工藝技術,使得天津風箏得以躋身于全國三大風箏流派之列。魏元泰制作的風箏在1920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其中11只風箏獲得紀念金牌和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