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我愛這土地》教案11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精品】《我愛這土地》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愛這土地》教案 1
教學目標
1.走進、細讀文本,通過朗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和象征意味的語言,來理解詩人對這土地和祖國深沉而又刻骨銘心的愛。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這一詩歌意象所蘊含的深意。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假如你是一只鳥,你會用的喉嚨唱歌,為什么?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可以快速進入文本。(如果學生用嘹亮、婉轉、清脆等詞語,我會告訴他,可有一只鳥兒卻覺得自己應該用嘶啞的喉嚨來歌唱,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讀
詩歌的語言凝煉、生動,一些關鍵字、句,往往包含著極豐富的內(nèi)涵和意蘊,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領會這些詩句的豐富內(nèi)涵,從而深入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扣題通過幾個主干問題來品讀詩歌中關鍵詞的深刻內(nèi)涵。(提醒學生注意本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
1.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2.“鳥兒”歌唱這片土地上怎樣的風景?
3.“鳥兒”用怎樣的方式來愛這片土地?
前兩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暴風雨、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林間、溫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詞語。在此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回答往縱深追問:比如我們?yōu)楹伪瘧;被激怒后會產(chǎn)生怎樣的反應;為什么這黎明是出自“林間”而非天邊;象征著希望的黎明為何用“溫柔”來修飾……這里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1)“這”與“那”近指、遠指的區(qū)別,凄涼、苦難和抗爭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裝在我心中的,也許離它還有咫尺之遙。
。2)打擊——悲憤——激怒——黎明這一從處境到情感到反應到結果這一情感的變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欣賞詩人的這句“我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第三個問題主要品讀出“嘶啞”、(因為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而內(nèi)心沉痛)“死”(為何而死?受傷、犧牲還是完成了使命?)“腐爛”(靈肉都與土地交融,刻骨銘心的愛)的深意
在此基礎上,完成這題填空題:這是一片土地。學生這時應該會有更多的理解,不會再停留在“暴風雨”上比如:凄涼、苦難、希望,不?範帯0褜W生羅列的匯總成排比句朗讀,然后然后再朗讀原文,進一步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
四.學生質(zhì)疑(生成環(huán)節(jié))
期待學生的相互質(zhì)疑碰撞出彼此思維的火花,很多時候,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所做出的對文本的理解也會讓老師拓寬思路,從而加深對彼此對文本的理解。這其實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環(huán)節(jié)。這里有兩個點期望學生可以關注到,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老師可以自己拋出問題:
。1)為什么要把自己假設成一只鳥?
。2)最后兩句似乎與上文銜接不上,出現(xiàn)了斷層。
五.“我愛這土地”,這里的“土地”可以換成“祖國”或是“國家”嗎?
辨析這三者的關系。國家側重于政治意義,相對于祖國,土地更加具體,意義也更加深遠(補充材料)
1.土地(秦牧)(課前)
2.北方(課前)
3.國人的鄉(xiāng)土情結:游子遠游常會帶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時有一種刑法叫做“流放”,僅次于死刑,讓你脫離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離鄉(xiāng),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遠甚于肉體。可見鄉(xiāng)土和國土是一個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溫柔的一個情結。
所以說,土地它不僅是祖國母親的象征,還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時也是血脈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承。
所以詩人是帶著這樣的情感積淀,來抒發(fā)他對這片土地忠誠與摯愛,任何苦難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們割裂,他們生死不離,“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彼栽娙丝梢院敛怀C情,把他的感情表達地直白而又熾烈“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愛這土地》教案 2
學習《我愛這土地》,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愛這土地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課題:
《我愛這土地》
課型:
講讀2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愛國持人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愛國詩篇,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xiàn)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yǎng)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shù)、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shù)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xiàn)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注意個別字詞讀音;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小組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小組分別齊讀,注意重音劃分
五、課堂練習
一、給下邊加點字注音。
艾( )青 嘶( )。 ) 姹( )紫嫣( )紅 薔( )薇
二、下列詞語沒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嘶啞 喉嚨 急怒 腐爛
B.黎明 溫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機 洶擁 神奇
D.復新 悲憤 象征 摯愛
三、結合語境解釋加點詞的意義。
、伲乙矐撚盟粏。 )的喉嚨歌唱
、冢@永遠洶涌( )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郏@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 )的風
、埽驗槲覍ν恋貝鄣蒙畛粒 )
四、填空
、伲啵1910—1996), 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主要詩集有:《大堰河》、《曠野》、《火把》、《歡呼集》、《春天》、《歸來的歌》、《艾青詩選》、《艾青短詩選》等等。
②.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xiàn)手法叫 。
、郏脑⒘嗽娙嗽笧樽鎳I出一切的決心的詩句是 。
五、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jié)奏.重音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六、教學反思:
《我愛這土地》教案 3
一、設計說明
這是一首蘊含著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的好詩,也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所學的第一首現(xiàn)代詩,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后面幾首詩的學習。因此,教學應根據(jù)文體特點,通過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閱讀法 ,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節(jié)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在比較中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jié)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jié)奏美,通過小組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通過討論析讀理解詩歌的表現(xiàn)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2.通過自主輻射閱讀《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zhàn)斗者》,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
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激情。(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第一步:聽錄音范讀;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二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三步;指名學生朗讀
第四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2、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nèi)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7、討論:本詩出現(xiàn)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五)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六)布置作業(yè):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lián)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八)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我愛這土地》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詩中暴風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技能目標:
能有感情,節(jié)奏正確流利的朗讀。
情感目標:
反復朗讀中理解詩中所表達對祖國深沉的愛。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節(jié)奏正確的朗讀。理解幾個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所包含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指導、詩歌品味、熟讀成誦
學法指導:
反復朗讀,查資料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歌表現(xiàn)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了解預習情況:
請學生談談所了解詩人的有關情況、寫作背景等。
二、根據(jù)學過的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來共同學習探討這首詩歌。
三、進入學習的第一層次“讀”:自讀,聽讀、自讀
四、學生通過自讀講、歸納朗讀要求或注意方面
聲音(響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穩(wěn)、雄渾);節(jié)奏(鮮明停頓安排重音突出);語速(適當變化有起伏)
1、學生自讀
2、播放朗誦錄音,出示幻燈片:關注節(jié)奏、重音;熟悉全詩
3、請學生根據(jù)自己歸納的幾點要求自己試讀全詩(放聲朗讀):
自由地放聲朗讀,整體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請某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講、并請同學點評;
五、進入學習的第二層次“品”:意境美、音樂美、語言美
解釋意象:包含詩人強烈感情的.物
思考討論:
1、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征比喻著什么?
2、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并說即使是“嘶啞的喉嚨”也要歌唱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如何理解最后兩句?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暴風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國土的踐踏、蹂躪;
“洶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國人民滿腔的悲憤;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象征比喻革命斗爭聲勢浩大、從不間斷;
“無比溫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國革命勝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點出體會意境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即使是“嘶啞的喉嚨”也要歌唱;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最后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樣朗讀能讓人體會音樂美?
指導學生反復朗誦,把握內(nèi)在的感情和外在的節(jié)奏。
六、進入學習的第三層次“誦”:指明要求,學生練習
朗誦指導后,學生上臺朗誦并點評;
七、進入學習的第四層次“談”
學生上臺漫談,可談感受,品特色或發(fā)疑問。
八、布置作業(yè),遷移練習?
選擇一首你最喜歡詩歌,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采用“讀、品、誦、談”的方法進行探究型學習欣賞,寫出一篇詩歌欣賞小論文,400字以上。
《我愛這土地》教案 5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節(jié)奏,理解本詩的感情和深刻意蘊。
2、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學習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感情,通過自學和討論品讀欣賞詩歌的富表現(xiàn)力語言,通過合作探究理解詩歌真摯深沉的情感和表現(xiàn)手法。
2、通過自主閱讀欣賞《礁石》,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象征手法及意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能設身處地的體驗和理解作品和詩人的感情。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和關鍵的詞句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教學突破
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誦讀中把握詩歌的內(nèi)涵,體會詩歌的象征意象,從而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學過程為啟發(fā)方式展開問題——誘導思維進行討論——積極發(fā)言探究互動——拓展閱讀創(chuàng)新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朗讀詩歌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音樂欣賞導入。
2、說出歌名回憶歌詞。
3、調(diào)動平時的積累,發(fā)揮聯(lián)想說說把哪些具
體的事物比作母親。
二、誘思導學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觀看影片激發(fā)學生的感情,介紹背景1、觀看影片,談自己的感受
2、簡介作者
朗讀感知
3、朗讀指導
三、品析詩歌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師生互動,感悟詩句、自主學習
2、體會象征意義、互動討論
3、課堂小結、齊背詩歌
四、拓展運用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反饋練習,進一步體會象征手法、通過朗讀,結合詞句把握形象及象征意義。
2、小詩仿寫,創(chuàng)新練習、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寫一段詩
《我愛這土地》教案 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yǎng)愛國情結
教學重點與難點
。ㄒ唬┲攸c : 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ǘ╇y點 :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和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三教學方式:
1、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認真體味詩歌蘊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一直對一句歌詞很感興趣,那就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我昂起頭,深情常望土”,這描寫的是風雨中昂頭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闊天空,更因為有一方實實在在的土地。土地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感觸,今天我們將要來學習的是《我愛這土地》。
。ò鍟n題:《我愛這土地》)
2、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么為紐帶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所以全詩的主題就是愛,題目突出全詩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1、作者深愛著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第一遍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再聽要求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深沉和悲 ,第三次聽要求停住停頓。學生齊讀一次,分男女生各讀一次)
2、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已經(jīng)到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
在淪陷區(qū)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在網(wǎng)上找到了四張圖片:第一張是幾百、幾萬人像蜂似的逃難,一張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圍成一個圈,在觀看他們的士兵活埋我們中國人;一張是一個瘦弱的.女人在一個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張是一個人爬在貧瘠、沒有任何農(nóng)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餓得趴在地上喘氣還是已經(jīng)死了。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
面對敵人瘋狂肆虐,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毫無感覺,(不是的)例如艾青,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鑒賞詩歌內(nèi)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里表現(xiàn)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么?
生:鳥。
師:作者把自己假設為一只鳥,假設這只鳥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師:鳥兒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嚨進行歡快的歌唱,課文中的鳥是這樣唱的嗎?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師:既然一般的鳥兒叫聲都是:清脆的、 婉轉的、悠揚動聽的,為什么詩中的鳥是嘶啞的呢?
生:本身嘶。貘f)、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一直在歌唱,唱到聲音都嘶啞了。
師:為什么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著。
師:暴風雨在這里象征著什么?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師:那么后面洶涌著悲憤的河流、無止息的激怒的風、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殘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涌,風聲呼呼,發(fā)出憤怒的吼叫,戰(zhàn)勝風雨后,安靜祥和,迎來了溫柔的黎明。
師:然后我這只鳥死了,為什么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
生:活著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后的“營養(yǎng)”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么鳥兒會這樣,文后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小結:前面以假設開頭,假托鳥兒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感情積累到一定的,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爆發(fā)出來。所以后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
師:(歸納)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我愛這土地》教案 7
【重難點】
《我愛這土地》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學習這首詩歌,重在體驗意象美,情感美,誦讀是打開詩歌大門的鑰匙,無論是知識積累,還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實現(xiàn),吟誦以感其情,吟誦以會其意,吟誦以領其韻,直至產(chǎn)生共鳴。也就是說,以語言為落腳點,通過反復誦讀,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學會鑒賞詩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 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領會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與思想意蘊。
、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 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把握節(jié)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味詩人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喚起體驗,讀出情感
有人說,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不能把音樂拆成音符碎片來欣賞,詩歌閱讀與欣賞也該這樣,要注意對詩人整體情緒的判讀。這一環(huán)節(jié),由聆聽歌曲或者引用愛國詩詞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讀中貼近作品貼近詩人,能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1、播放歌曲《祖國之戀》或者用與愛國有關的古詩詞導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對祖國的熱愛。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感受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3、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往往會集中抒發(fā)人類的某種美好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爆發(fā),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誘因,比如受到欺負(杜甫的茅屋被風吹破,茅草被搶)或情緒受到觸動(徐志摩告別心愛的康橋)。那么,你認為是什么誘因使艾青爆發(fā)出如此熾烈的愛國之情?
二、入情入境,讀懂意象
(即“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1、詩人是用怎樣的方式來愛的?詩人用了“嘶啞”這個形容詞,你會聯(lián)想到怎樣的形象?從中你體會到詩人什么樣的情緒?”
2、詩人摯愛著的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其歌唱的內(nèi)容包括哪些?
學生交流后明確:(關鍵詞句)
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意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就是通過這些意象和關鍵的修飾語來表達的,這些地方要讀重音。
探究質(zhì)疑。
3、詩人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鳥,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樹?
提示: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jīng)》的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贝撕篪B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蘊,不單以雙鳥、孤鳥來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與“鳥”有關的詩句,讀一讀。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豆旁娛攀住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豆旁娛攀住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從此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文天祥《金陵驛》
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王令《送春》
詩人對祖國、對土地、對民族的熱愛,已到了不知如何傾訴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雖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fā)出來的,是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執(zhí)著的愛。
雖然我們與詩人不同時代,但我們從朗讀中會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詩人沸騰的熱血。
三、把握節(jié)奏,讀出韻味
1、如果讓你來朗讀這首詩,你覺得詩中哪一處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覺?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正當我們?yōu)樵娙瞬粩嗟母璩龝r,沒料到詩篇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有何深意?
2、這樣的愛該用怎樣的語調(diào)表現(xiàn)出來呢?
3、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中總有幾個句子能特別打動你。打動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摯。這首詩中,表達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處?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們怎樣理解詩人眼里的淚水?
(經(jīng)過思考、探究,學生有能力理解這淚水中飽含的深情!吧畛痢币辉~也許還不足以表達愛的熾烈程度,于是,其后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我們的心房,激起我們持續(xù)的共鳴,留下不盡的余韻。)
4、所謂“詩歌”就是“詩”與“歌”的聯(lián)姻,這首詩在音樂性上雖然不如古典詩詞,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但其內(nèi)在情感的旋律節(jié)奏非常鮮明。這個內(nèi)在的節(jié)奏就呈現(xiàn)為情感的變化。試著畫出詩人情緒起伏的走勢圖。(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
《我愛這土地》教案 8
教學目標
熟讀并背誦,感受詩歌的旋律與節(jié)奏美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重點難點
誦讀
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活動1
1、導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期對祖國人民所做的種種惡習,你會如何用語言來表達了,展示侵華戰(zhàn)爭時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課題。(那如果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會怎么做?我想聽聽男同學的心聲。)
2、檢查預習:
師:首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作業(yè),看一看大家對作者以及時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學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艾青了?(學生舉手回答)
師:對于作者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我們來看一看時代背景,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學生回答)
師:這首詩寫于1938年11月,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步伐最為肆虐的時候,他們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們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活動2【活動】任務2
師:同學們的預習作業(yè)完成的不錯,下面我們就來讀讀這首詩。(那位來)
3、初讀課文:
自由讀
泛讀
聽朗讀
比較朗讀進行點評(你認為那個地方讀得好,那個地方讀的不好,你認為應該如何來讀)
在請同學來讀
為什么這些地方要這樣讀?下面進入品讀階段:
活動3【活動】活動3
品讀課文:
1、詩歌首先借助什么具體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義。
3、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土地” “河流”、“風”、“黎明”的前面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溫柔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
活動4【活動】活動4
研讀課文:
1、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nèi)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明確:“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2、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明確: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我愛這土地》教案 9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共和國之戀》)。
二、進入課文
(一)初讀詩歌,領會感情基調(diào)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后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同時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說明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說明觀點)
2.帶著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蘊(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三、課堂小結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我愛這土地》教案 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當堂成誦。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4、體會詩歌所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深情。
教學設計:
一、導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無不浸潤著詩歌所留下的印記。它早已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潛移默化中流傳下來。比如在生活中,當我們吃飯時不小心浪費了一些糧食,我們的父母會敲敲桌子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我們在家里玩耍,浪費了時間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又會告誡我們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我們?nèi)〉贸煽兊臅r候,我們的老師又會教誨我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必再舉太多的例子,詩歌早已滲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思緒里,分不開,扯不斷。因為詩中有愛,詩中有恨,詩中有溫暖的友情,詩中有溫馨的親情。更有千百年來固定下來久唱不衰的愛國主義感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吧!
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出示幻燈片)
三、朗讀吟誦
四、聽錄音(注意詩中的停頓、重音、節(jié)奏)
1、自由讀。
2、指名讀(學生評價,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3、齊讀
五、琢磨品味
1、說說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
2、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出來,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小組討論: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詩歌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把第二節(jié)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六、拓展延伸
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抒情,他會怎樣寫?請你仿照這首詩替艾青寫一首現(xiàn)代版的.《我愛這土地》。(出示反映繁榮昌盛祖國的幾幅圖片)
七、課堂小結
讓學生自己小結這一節(jié)的內(nèi)容,請一位同學說,教師補充。
教學后記:
1、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學詩的興趣,并和學生溫習學習新詩的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很有必要。
2、“朗讀吟誦”部分,指導的不到位,教師一定要讀好。
3、“琢磨品味”部分,課堂效果不錯,學生的自由欣賞基本上把握了這首詩的教學重點,比如杜亞會同學提出了我預設的問題“作者為什么用嘶啞的歌喉唱歌而不用嘹亮等別的詞?”同學們的回答是:“用嘶啞,說明作者已經(jīng)歌唱了很久,并且是帶著對敵人的恨唱的,跟能表現(xiàn)作者的愛國情懷”。再如問學生“作者所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意象象征什么?”時,學生能答道:“象征祖國、象征為追求國家富強而前赴后繼努力斗爭的英雄們,如林則徐、孫中山、毛澤東等、象征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拓展延伸”這一環(huán)節(jié),即讓學生訓練了寫的能力,學習了本文寫作方法,也讓學生感受到我們?nèi)缃穹睒s昌盛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珍惜并熱愛自己的祖國。
《我愛這土地》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jié)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欣賞、聯(lián)想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jié)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讓學生體會美。
三、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作為中國人,我們因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們也要記得,中國不只有文明,有輝煌,還有恥辱。這份恥辱始于鴉片戰(zhàn)爭,盛于日本侵略。即使這些都已成為過去,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依然要銘記,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
抗日戰(zhàn)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生活在和平年代養(yǎng)尊處優(yōu)環(huán)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nèi)涵極其復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并非易事,這里的導入可幫學生進入情境,利于他們理解詩歌主題。
2、作者及背景簡介
1938年抗戰(zhàn)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再次強化特殊背景,加強愛國氛圍)
3、朗讀吟誦
在這一步,著重讓學生讀,并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方法指導。通過反復朗讀,理解“鳥”這一意象,體會作者對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
4、品味欣賞
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明理由。注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5、總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再細細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后反思:
這節(jié)課的設計依據(jù)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品讀法。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 讓學生了解《我愛這土地》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shù)慕Y構,完善的形式抒發(fā)了濃厚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懷,整堂課教學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高。
【《我愛這土地》教案】相關文章:
《我愛這土地》教案匯總九篇10-31
實用的《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0篇)09-06
我愛健康教案02-22
我愛運動教案03-01
我愛秋天教案02-10
我愛媽媽教案01-21
大班教案:我愛北京02-05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