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集合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電能可以轉化為機械能。
2、了解簡單的串聯電路。
3、知道加速空氣流通產生風。
4、幼兒通過完成風扇的制作,體會成就感并提高動手能力。
5、激發(fā)幼兒自主制作風扇意識,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精神。
6、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采用的.科學方法:
提問法、討論法、實驗法 。
幼兒材料:
小馬達、風葉、電池(電池屬于公共材料,留下或下次帶兩個)
雙入電池盒、風扇紙模
教師材料:
同上
實驗步驟:
1、將電扇圖片摳下
2、將圖片有線處折疊
3、將電池與電機相連接
4、將電池盒粘貼在圖片后部
5、將電機如圖安裝在圖片上, 將圖片上面固定
6、將扇葉與電機連接
7、完成
8、安裝電池和葉片,觀察現象
活動過程:
。ㄒ唬┨釂枌
1、猜謎語:冬天不用夏天用,有風不用沒風用。插電扇葉轉起來,涼風快快跑出來。謎底(電風扇)
2、電風扇有什么用途及原理
電風扇有什么用?它為什么能使人感到涼快?(能使人感覺涼快,加速空氣流通產生風,)
3、吸引幼兒制作興趣:小電扇真有趣,,我們大家一起制作一個電風扇吧。
。ǘ┗顒舆M行中
1、材料探索
。1)認識各種材料,知道其用途。
教師出示各種材料:小馬達、扇葉、開關、電池、雙入電池盒、風扇紙模,并進行說明和提問。依次說出材料的名稱和特征(名字、材質、顏色、形狀等)
再讓幼兒猜想各種材料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扇葉要怎樣安裝?馬達的作用是什么?開關有什么作用?
。2)了解電池的正負極
如果想讓電風扇轉起來,怎么辦?一定要用電。那么我們把電池裝入電池盒,怎么裝?電池的安裝:正極和負極安裝正確才能發(fā)電。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指導幼兒操作。
。1)教師組裝步驟:先將電池裝入電池盒,扇葉插入馬達,將紅線和黑線分別插入馬達的銅口內系住,然后將與馬達連接的紅線與電池盒上的紅線連接,與馬達連接的黑線與電源開關一端連接,電池盒上的黃線與開關另一端連接,組裝好后,開關電源,風扇會相應開關。
(2)引導幼兒組裝電風扇。
。3)教師指導幼兒操作。幼兒一起來快樂做風扇
3、總結:電能可以轉化為機械能。機械能促使空氣流通產生風,
。ㄈ┗诱n堂
1、根據互動課堂問題進行提問
(1)小朋友們想一想,手指能放在電風扇里嗎呢?(不能)
(2)萊克和波波在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吹電風扇,可以嗎?(可以)
。3)身體出汗時能吹電扇嗎?(不能)
。4)電風扇在轉動時,能直接拔插銷嗎?(不能)
2、游戲: 腦筋急轉彎:有個人一直對著風扇吹,為什么還熱的大汗淋漓?答案:因為風扇沒轉,而那個人在吹它。
。ㄋ模┙處熍c幼兒一起總結和提問并進行作品展評
1、總結:電能可以轉化為機械能。機械能促使空氣流通產生風,
2、提問:書中科學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評:誰的電風扇轉起來后能感到涼快?
。ㄎ澹┛偨Y延伸
什么事物會用到串連電路?
(六)撕頁、成品、袋子帶回家。
活動反思:
教師在活動中思路清晰,重點難點把握準確,指導明確具體,能夠用多種方式積極、及時、有效地應答幼兒的需求,始終以支持、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幼兒大膽嘗試,激發(fā)幼兒勤于思考,敢于發(fā)言,在整個活動中,良好的師幼、同伴關系有效地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小百科:電風扇簡稱電扇,也稱為風扇、扇風機,是一種利用電動機驅動扇葉旋轉,來達到使空氣加速流通的家用電器,主要用于清涼解暑和流通空氣。廣泛用于家庭、教室,辦公室、商店、醫(yī)院和賓館等場所。
科學教案 篇2
一、 學習目標
1、 通過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對蠶的觀察發(fā)現。
2、 探討對觀察現象的思考。
3、 與其他小動物進行比較學習。
二、 教學重難點
對蠶的生活習性及其生長特點進行觀察,并能說出自己的認識、見解。
三、 教學難點
認識蠶的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進而理解生物的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
四、 材料準備
A、蠶若干、桑葉若干、同學們做好的觀察記錄、放大鏡若干、有關蠶一生的一些文字、圖片、視頻資料。
B、蠶寶寶的身體顏色是怎樣變化的(顏色的變化)?
C、蠶體色的主要照片,讓學生排列順序(顏色的變化)。
五、教學過程
1、 蠶寶寶每次能吃多少桑葉?它是怎么吃桑葉的(小組合作完成)?
2、蠶的蛻皮過程是怎樣的呢(小組合作完成)?
A. 你發(fā)現蠶蛻了幾次皮(小組合作完成)?
B. 蛻一次皮用了多少時間(小組合作完成)?
C. 蛻皮前蠶有什么反常的'情況(小組合作完成)?
D. 蛻皮前和蛻皮后的蠶有什么不一樣(小組合作完成)?
E. 你認為你的蠶還會蛻皮嗎?
3、吐絲前的蠶寶寶
A.許多同學都認為毛毛蟲與蠶很相象,那蠶也會變成像蝴蝶一樣的動物嗎?
B.蠶寶寶什么時候變成蝴蝶一樣的動物呢?
C.蠶什么時候結繭呢?你有什么根據?
(觀察蠶,學生發(fā)現蠶的胸部變透明了,嘴中有少些絲吐出推測出蠶就要結繭了。)
D.面對快要結繭的蠶寶寶你有什么想法和問題嗎?
。1) 蠶寶寶的肚子里本來就有絲嗎(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想象力)?
(2) 吐絲后的蠶寶寶在繭子里做什么呢(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想象力)?
六、拓展延伸
將蠶與你喜歡的小動物進行比較。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參加剝橘子的活動,學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fā)現。
3、體驗伙伴分享的快樂。
4、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小碟子,內裝與本組幼兒人數相等的橘子。
2、口袋1個,若干橘子。
活動過程:
一、摸口袋。
1、摸一摸。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里面裝了些什么呢?我請小朋友來摸一摸。"(咦?哪位小朋友坐的好,端正,我就先讓你來摸摸)-引起參與活動的興趣。
2、提問:師:"你摸到的東西是什么形狀的呀?"幼:"圓圓的。"師:"摸上去有什么感覺呀?"幼:"軟軟的、不太光滑。"(橘子摸上去是光滑的還是不太光滑的呀?幼:不太光滑。我們用一個好聽的詞來代替不太光滑,粗糙的。)師:"那它究竟是什么呀?
師:"是橘子嗎?我們來看一看。(一邊說,一邊從口袋里把橘子拿出來。)
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師:"你們看過哪些顏色的橘子呀?"幼:"綠色、黃色、黃色加綠色、橘黃色。"
2、看一看:提問:(1)師:"那橘子是什么樣的呀?"幼:"圓圓的、扁扁的。"師:"那我們把話連起來說一說好嗎?"幼:"好。"師幼一起說橘子是圓圓的、扁扁的,身上還有肚臍眼和按鈕。
三、感受橘子的內部特征。
1、師:"那橘子里面是什么樣的'呀?";(說什么的都有)
2、師:"那我們把它剝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樣的?"
3、師:"我們先從哪一面開始剝呢
4、師:"那老師來試一試看是不是從這面開始剝好剝些。"(一邊剝一邊說;橘子、橘子圓圓,橘子、橘子、扁扁,剝開黃黃的橘子皮,咋看像什么呀?【剝開橘子皮的橘子像什么呀?】)幼:"花。"師:"花兒花兒開開,哎,開出了什么呀?"幼:"橘子。"師:"這像什么呀?"幼:"月亮、小船。
老師:恩,橘子剝開來,里面的瓤彎彎的,像月亮,像小船。
四、游戲剝橘子。
師:"今天啊桌子上來了許多的橘子寶寶,它們有大、有小,我們來開始剝吧(師:"我們把剝下來的橘子皮放在盤子里哦!"
五、大家共同分享品嘗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老師:哎?剝好的小朋友可以先等一下,我們等其他小朋友都剝完了再一起吃好嗎?"師:"那我們來嘗一嘗。"老師:"小朋友們剛才都嘗過了,誰來告訴我,"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啊?"幼:"酸酸甜甜的。"
六、引導幼兒說一說,師:"小朋友你們還吃過哪些東西是用橘子做的呀?"幼:"橘子罐頭、橘子糖、果凍、橘子汁、棒冰等。"師:"小朋友們真棒,說出了這么多橘子做成的食品,教師小結:橘子可以做出這么多好吃的,我們的橘子皮也是有用的哦!(它可以用來泡茶、放在冰箱里面除異味、預防暈車、治咳嗽、可以用來做菜、煲湯)小朋友們可以回去想想橘子皮能做什么?下次我們在一起分享好嗎?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tǒng)的科學內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然而,現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fā)現。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fā)現、操作,進而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fā)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幼兒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蠟筆、紙人手一份
。.桌子八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邸毒V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來導入,直接進入正題,通過問題"桌子有多長"一下子調動起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尋找身邊的測量工具并積極地去動手操作,解決疑問。]
。ǘ┯變哼M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后提問:
。.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范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并示范)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每請一個幼兒示范后,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劢淌依锟晒┯變哼M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兒紛紛尋找測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蠟筆盒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測量,充分發(fā)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而交流的過程則是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持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做法其實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fā)現的樂趣。]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保變哼M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常銈冇袥]有發(fā)現什么問題呢?為什么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后回答)
。.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郾经h(huán)節(jié)是對上一環(huán)節(jié)的鞏固。有了第一次的測量經驗,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增加了難度,讓幼兒用和第一次不一樣的方法測量,而且還要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是幼兒創(chuàng)造力和能力的體現,因為幼兒由于能力差異,記錄的方式會不一樣。活動在此逐漸深入,引導他們發(fā)現問題,即"為什么同一張桌子測量記錄的結果卻不一樣"然后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測量的工具不一樣,但桌子的實際長度是不會變的,教師同時適時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工具,拓寬孩子的經驗。教師始終都是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只在關鍵時刻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起一個"推一把"的作用。]
。ㄋ模┯變鹤杂蛇x擇測量對象,進行測量并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對象、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并指導。
。玻變褐g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常w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孩子們在學會測量并記錄之后,興趣就更大了,為此,教師適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東西,只是孩子們測量的范圍更廣了,教師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你還想量什么?同時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測量: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測量,讓孩子從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的快樂,使同伴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梢哉f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fā)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的工具感興趣,并愿意嘗試使用工具。
2、嘗試使用三種以上工具探索快速分離兩種糧食的方法。
3、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材料習慣活動準備:經驗準備:幼兒有使用鑷子、勺子和筷子的經驗、了解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有過自己記錄記錄表的經驗物質準備:待分離的物品:(紅豆和小米)、勺子、鑷子、篩子、筷子、盤子、碗、PPT課件、集體猜想記錄表、活動重點:使用多種工具探索快速分離兩種糧食的方法。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活動難點:
探索篩子的使用方法,知道篩子能更快的分離物體。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入"灰姑娘尋求幫助",激發(fā)幼兒興趣。
1、播放課件:灰姑娘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壞心腸的后媽要求灰姑娘把混在一起的糧食分開才可以去。
提問:小朋友有什么好辦法幫助灰姑娘把混在一起的糧食分開嗎?
2、播放課件:小仙子們來幫忙,分別帶來了一些工具,介紹材料。
提問:看一看你認識這些工具嗎?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
鼓勵幼兒嘗試使用投放的`工具材料,初步感知工具的特性。
1、幼兒選取工具進行操作,重點指導:
(1)嘗試投放的工具材料。
。2)使用工具的方法。
。3)將工具材料放回原處,整理桌面散落的糧食。
2、提問:你喜歡使用哪個工具?為什么?
3、請個別幼兒分享使用篩子的方法,提升使用篩子的經驗。
提問:哪個小朋友愿意和我們分享一下篩子是怎么分糧食的?
使用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4、灰姑娘提出新問題:哪個工具分得快?
三、幼兒猜想并記錄
1、教師出示猜想記錄表格。
2、請幼兒把自己的想法記錄到猜想記錄表中。
(分組請小朋友把自己的小桃心貼在對應工具的下邊。)
四、幼兒第二次操作,實驗驗證。
1、根據自己的猜想選擇工具2、幼兒同時分糧食,音樂停止后,看一看選擇哪個工具的幼兒分完了糧食。感知篩子更便捷。
3、第三次操作:為個別幼兒提供第三次操作,滿足沒有使用篩子的幼兒體驗成功分離物品的喜悅。
4、在操作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有序收放工具材料,整理桌面散落的糧食。
五、實驗分享與交流:
1、幼兒將實驗結果記錄在驗證的記錄表中。
2、總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篩子的本領最大,篩子可以更快更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小米和紅豆分開,篩子會把比篩孔小的東西漏到下面,比篩孔大的東西留在篩子里。我們小朋友可真棒!幫助灰姑娘找到了分糧食最快的工具,你們看她駕著南瓜馬車去參加舞會去了。
六、延伸活動
收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篩子投放到班級的科學區(qū)供幼兒繼續(xù)探索不同篩子的用途。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對旋轉現象感興趣,能積極主動探索使物體旋轉的方法并記錄探索結果。
2.知道一切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轉起來,樂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3.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大膽說出自己對旋轉的理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
探索使物體旋轉的方法并記錄探索結果。
活動難點:
能讓所有的材料都轉起來,知道一切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轉起來。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種線形、長條形物品:毛線、布條、樹枝等。
材料二:各種平面的物品:紙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種立體物品:積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記錄紙每位幼兒一張,記錄筆、大風車一個、小風車每位幼兒一個。
3.操作區(qū)域和集體活動區(qū)域分開。
活動過程:
一、感知發(fā)現
1.導入
教師和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個風車,和小朋友邊唱邊走進活動室:“大風車吱呀吱溜溜地轉,這里的風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群快樂的小伙伴!” “小朋友們,你們好!今天的風車轉轉轉節(jié)目就要開始了,風車你們玩過嗎?今天老師請小朋友玩風車。(幼兒玩風車)
2.探討:“你是怎么讓風車轉起來的?”
教師:我們不用這些方法的時候,風車會轉嗎?
教師:對啦,是我們用嘴巴吹,用手撥打,或者利用風吹,風車才會轉起來。
教師: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是可以轉動的呢?
教師:你們知道這些東西是怎么轉起來的嗎?
3.教師小結:小朋友觀察真仔細,風車是靠風吹轉起來的;而旋轉木馬和摩天輪是用電的,叔叔按的開關就是電的開關;自行車的輪子是騎車的人用腳蹬才會轉,原來啊,這些東西轉起來都要外界給它力才能轉起來。
二、嘗試探索。
師:老師這里還有很多材料想請你們去找找看,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轉的?老師這里有記錄紙,你們看。(教師講解記錄紙的用法:記錄紙都是用圖案符號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種物品用圖形表示; “猜”是一個娃娃頭像一個問號表示;“嘗試”是用小手表示)
1.幼兒先猜測每種物品是否能轉動,在“猜”的一欄中記錄。
2.幼兒動手實驗,看到底能不能轉動,并在嘗試一欄中進行記錄。
3.幼兒介紹自己的發(fā)現,問:你在玩什么?你發(fā)現了什么?你是怎樣讓它轉動的?
4.教師小結:立體的物品容易轉動起來,線狀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轉動。
三、再次探索
師:剛才我們讓立體的東西轉動起來了,現在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們想辦法,能不能讓那些剛才沒有轉動的東西轉動起來呢?你覺得什么辦法能讓那些物品轉起來呢?把你的想法畫在第三欄里。
1.幼兒再次嘗試,(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進行輔助),并把自己的探索結果記錄下來,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發(fā)現:說說你的辦法。
師:請小朋友來講一講,你是怎么讓你的那些物品轉起來的,有的小朋友還沒有找到方法,我們教教他們吧!(教師根據剛才的指導與觀察,請幾個幼兒講述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實踐歸納
1.請小朋友去嘗試剛才沒有嘗試的物品,你可以試試剛才大家介紹的辦法,也可以想想其它辦法。
2.教師重點引導幼兒進一步嘗試使物體旋轉的多種辦法。
3.交流歸納。
五、拓展體驗
1.生活中,你還見過什么會旋轉?
2.試試你的身體會旋轉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讓幼兒在猜測——探索——再猜測——再探索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物體旋轉現象的一個初步的了解,他們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體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轉起來的科學道理。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對周圍的科學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探索活動產生了積極的態(tài)度,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孩子在講述自己的動手操作過程,就是對剛才活動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產生的零散的經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認知和正確概念,孩子對這樣的認知的掌握比教師的講解和灌輸的效果要強很多,是孩子把剛才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固有的認知的一個過程;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個人經驗轉化成大家共有的集體經驗,使得活動重點多次突出,難點再次被突破;顒幽繕说玫搅撕芎玫膶崿F,孩子也是在愉悅的情緒中進行了主動探索的活動過程,認知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與發(fā)展。
小百科:在平面內,把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
科學教案 篇7
在成人看起再平常不過的瓶瓶罐罐,卻是幼兒愛不釋手的玩具,甚至是無價之寶,尤其是小班幼兒,讓幼兒擺弄各種空瓶罐,從幼兒的自由探索入手,使幼兒在擺弄的過程中,感知各種蓋子的特點,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動目標:
1.探索開合瓶蓋的不用方法,學習用擰、按、撥等動作來開合瓶罐。
2.感知各種瓶罐蓋子的特征,能根據瓶口的特征,選擇合適的蓋子進行匹配。
3.愿意和同伴共同分享探索的結果。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兒童經驗基礎
會開簡單的瓶子。
環(huán)境準備
不同瓶蓋的'瓶罐。
重點難點:
學習開蓋的不同方法。
活動過程:
找找你喜歡的瓶罐寶寶,和別的瓶罐寶寶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樣的?這些瓶罐寶寶的小帽子一樣嗎?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的?
一、和瓶罐寶寶玩一玩。
1.初步感知瓶蓋的特征。
二、探索打開瓶罐的方法。
里面有什么?有的瓶罐里藏著寶貝,請你找一找在哪里?你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嗎?請你想辦法把小帽子拿下來,打開瓶罐看一看吧!怎樣打開來?寶貝是什么?你是怎樣把瓶罐寶寶的小帽子拿下來的?你還能把它的小帽子再戴上去嗎?
1.請個別幼兒說說各自開合蓋子的方法,能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并進行演示,請其他幼兒嘗試。
2.品嘗糖果:把你的寶貝藏到你的小肚子里去吧糖紙怎么辦?
3.請幼兒把瓶罐的蓋子蓋好。
三、練習開合瓶罐蓋子。
1.戴帽子比賽。聽指令,打開瓶罐將一顆糖果裝進瓶罐后蓋上蓋子,比一比在規(guī)定時間里,誰裝好糖果的瓶罐最多。
2.將每組瓶罐的蓋子打亂后放在桌上,聽指令,打開瓶罐將一顆糖果裝進瓶罐中蓋上蓋子。比一比在規(guī)定時間里,誰裝好糖果的瓶罐最多。
3.分享蓋蓋子的經驗。
你是用什么好辦法很快找到蓋子蓋上的?
活動反思:
活動前,在家長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我們收集到了各種各樣的瓶瓶罐罐。正因家長的大力配合,我們的活動才能得以順利開展。本次活動瓶罐寶寶的小帽子,我們從幼兒的自由探索入手,讓孩子在擺弄的過程中感知各種蓋子的特點,從而探索打開瓶蓋的不同方法。
看到瓶罐,孩子們肯定會想辦法打開瓶蓋,尋找瓶子中的奧秘。所以這節(jié)活動的目標應該讓孩子們學會打開瓶蓋的方法。
通過游戲的形式既調動了孩子們活動欲望,又豐富了幼兒的經驗。但是我應該更注重在引導孩子們積極探索打開的方法上,而不要完全將答案告訴孩子,因為這樣無法祈禱孩子主動學習。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9-10
科學教案(精選)10-09
(精選)科學教案08-17
[精選]科學教案09-22
科學教案[精選]09-22
科學教案(經典)10-11
科學教案【精選】09-19
【經典】科學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