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7篇【合集】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親自動手,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真正相信到處都的空氣。
2、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
3、激起幼兒對空氣進行觀察和試驗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每人一只塑料袋和杯子、臉盆、水、毛巾、吸管、氣球等。
活動過程:
1、今天老師給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杯子,請小朋友拿起杯子看看,里面有什么東西?
2、老師請小朋友把小毛巾塞進杯子里,塞得緊一點,再放進臉盆里去,用手握緊,過一會兒請小朋友把毛巾拿出來看看,毛巾怎么啦?
幼:有的'毛巾干的,有的是濕的。
3、老師做實驗,請小朋友看好,拿出來請小朋友摸摸、看看毛巾是怎樣的?(干的)
4、老師再做一次實驗,請小朋友看好,杯子放到水里有泡泡出來,這是什么?(空氣)請小朋友猜猜,毛巾怎么樣?(干的、濕的)
5、為什么毛巾是干的?(因為杯子里有空氣)為什么毛巾是濕的?(杯子里沒有空氣)
6、杯子是不是空的?
7、請小朋友找找看,什么地方有空氣?
8、請小朋友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把空氣抓住?
9、請小朋友抓空氣,抓空氣后請小朋友說說你在什么地方抓住了空氣?
10、老師這里有一個吹氣玩具,你們說說吹氣玩具里面有沒有空氣?放掉空氣,吹到臉上有什么感覺?
11、再請小朋友把吹氣玩具鼓起來,你們知道吹氣玩具里面有什么?
12、我們人身體里面有空氣嗎?
13、用什么辦法能使老師相信人的身體里面有空氣?
14、用吸管放在水里吹能看到什么?
15、請小朋友自己吹,看看有沒有泡泡?
總結:我們教室里有空氣,人的身體里有空氣,請小朋友想一想還有沒有地方有空氣?
16、水里有空氣為什么?天空中有空氣為什么?泥土里有空氣為什么?……
結束活動:請小朋友跟著老師一起到外面去找空氣。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了解樹的作用,初步了解一些保護樹的方法。
2、 運用已有的觀察經驗,選擇合適的觀察方法進行觀察。
3、 激發(f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的環(huán)保意識。
活動準備:
1、 白紙、筆每人一份。
2、 小樹苗一顆、種樹工具。
3、 激發(f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的環(huán)保意識。
活動過程:
1、 以猜物游戲導入。
(1) 教師:今天老師想請你們猜一樣常見的東西。他是一種植物的總稱。它有根、枝干和葉子。
(2) 教師:你見過的樹是什么樣子的?你喜歡樹嗎?為什么?
2、 遷移幼兒生活經驗,說說樹的作用。
教師:你知道樹有哪些作用呢?
3、 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進行觀察。
(1) 鼓勵幼兒獨立看圖,并將觀察結果用繪圖的形式簡單的進行記錄。
教師:樹的作用有很多。這里有一幅圖,上面說了一些樹的'作用,但請你仔細觀察,找找樹的作用在哪里?觀察到一個樹的作用就請你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一會告訴大家,看誰找到的樹的作用最多。
(2) 幼兒獨立看圖觀察并記錄。
(3) 集體進行交流。
教師:你觀察到的樹的作用有哪些?你是怎么發(fā)現的?還有沒有其他的發(fā)現?
(4) 討論用什么方法能不遺漏地看圖。
教師:如果我們要看圖說出樹的作用,避免遺漏,該怎麼樣做呢?、
觀察這種圖時用什么順序比較好呢?
(5) 幼兒自行看圖并用兩兩相互交流。
教師:現在請你們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圖片,了解樹的作用,并和你的同伴相互說說。
4、 討論怎麼樣保護樹木。
教師:樹的作用這么大,你們怎么保護他呢?
5、 觀察并認領自己的樹。
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找樹朋友。
教師:幼兒園里有許多樹,現在我們每人去找一課自己喜歡的樹,照料它、保護它,和它做朋友!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難點: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活動準備:
1.操場蹦床跳墊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各種橡皮筋、各種皮球、海綿塊)。
3.無彈性的'物品(粉筆、金屬飯碗、金屬水杯)
活動過程:
一、討論
1.教師:小朋友在玩彈跳墊時身體有什么感覺?
2.教師:你們知道身體為什么會向上跳嗎?
二、教師講解
1.講解彈簧回彈現象,并演示彈簧伸縮回彈
三、幼兒互動
1.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變化。
2.教師用身體語言演示彈性的特點(如彈跳、彈簧步等),帶領小朋友一起來跳一跳。
3.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再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物體
1.彈性的物品(彈簧、皮球)彈起來有沒有趣?
2.小朋友們說說看還有那些東西是有彈性的?
3.小朋友們再說說看那些東西是沒有彈性的?
五、結束部分:
表揚幼兒們的表現,讓幼兒們在鼓勵中成長,獲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悅。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大班科學:貼郵票
活動目標:
1、了解郵票作用,正確計算郵資,初步感受數的守恒。
2、對郵票感興趣,體驗寄信中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面值分別為1角、2角、3角、4角、5角、6角、1元的郵票若干。
2、課件PPT。
3、信封若干(附照片)。
4、文字:杭州、山東、北京、四川、***等地名,相關的郵資價格(6角、7角、8角、9角、1元)(附照片)
活動過程:
一、說說“郵票”
(價值分析:了解郵票的作用)
1、游戲“郵票秘密知多少”
出示郵票,這是什么?
T:今天,我們來玩一個關于“郵票”的游戲,你說出郵票的一個秘密,我就能夠往前一步,看看誰能幫助我最先到達我的寶座。
T:謝謝你們讓我回到了寶座,你們覺得什么時候需要用到“郵票”呢?(寄信)
2、情景導入
最近世博局的叔叔阿姨寫了好多信給遠在外地的小朋友,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世博會的一些熱門場館將繼續(xù)開放,邀請他們來參觀。可是這些信都被退了回來,說信上缺了一樣東西,你們說說信上到底少了什么?(郵票)
小結:郵票很重要,它代表著寄信的時候需要多少錢,也就是郵資。沒有郵票的信是不能寄出去的。
T:今天,世博局的叔叔阿姨們想請你們幫忙貼上郵票,然后寄給遠在各個地方的小朋友。
二、說說“郵資”
。▋r值分析:了解郵資與收信人之間的關系)
1、了解收信人所在地,感受收信人和寄信人的距離(出示PPT——地圖)
T:你知道這些小朋友的家鄉(xiāng)在哪里嗎?看看哪個地方離上海最近?哪個最遠?
。ㄓ變哼呎f,教師邊出示地名,并且按照遠近關系排列在黑板上)
2、了解郵資與距離之間的關系。
T:給不同地方的小朋友寄信,需要的郵資都一樣嗎?(幼兒先猜測,再出示PPT)
小結:郵資與收信人住的地方有關,住的地方離寄信人越遠,郵資越高,相反,它住的越近,郵資就越低。(可通過觀察讓幼兒嘗試說出郵資與距離的關系)
三、幼兒選貼郵票
。▋r值分析:運用已有經驗正確計算郵資,初步感受數的守恒。)
1、操作要求:
1)3人一組,幼兒自由分成5個小組;
2)選擇信封,觀察:信是寄往哪里的?
3)查一查需多少郵資,貼上相應價錢的郵票。(操作過程中,提醒幼兒可以用多張郵票累積到相應的郵資)
。ú僮鲿r,幼兒分5個小組,一個小組上的信都是寄往同一個地方,為了讓幼兒理解數的守恒,每組只投放了一張完整郵資的`郵票,如:寄往杭州的那組,只放一張6角郵票,其余都是1角、2角、3角、4角、5角的郵票,需要幼兒使用多張郵票合計。)
2、互相檢查:與朋友交換信封,算一算,貼的郵票郵資的總價是否正確。
3、交流驗證:(將信分別展示在黑板上,寄往同一地方的信放一起)
T:你的信是寄往哪個地方?需要多少郵資?你使用了幾張郵票?
小結:從一個地方寄往另一個地方的信件,使用郵票的張數和面值可以不同,但是郵資總價是不變的。
T: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終于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世博局的叔叔阿姨可感謝謝你們,相信這些小朋友收到信一定會很開心,因為他們的愿望終于可以實現啦!
四、延伸:寄信
。▋r值分析:進一步了解郵票的重要性,模擬寄信,體驗活動的快樂。)
帶孩子參觀郵局,并且模擬寄信。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新鮮的事物總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戰(zhàn)斗陀螺》的動畫片讓無數的孩子如癡如醉,戰(zhàn)斗陀螺更成了小朋友們愛不釋手的玩具。自由活動時間,小朋友們都急著拿出來玩兩下。玩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小朋友們在議論紛紛,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它為什么能夠不停的旋轉?”“為什么有時轉得快,有時轉得慢,有時轉的時間長,有時轉的時間短?”“為什么轉動時,我們看不清上面的花紋?兩個金屬陀螺碰撞時為什么能夠產生火花?”等等。大班的孩子對轉動現象已經不陌生了,在他們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本次的活動正是從幼兒的生活實際中生成的,它符合幼兒的興趣愛好。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力求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實驗、探索,交流,激勵幼兒主動探索的精神,萌發(fā)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1、了解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積累旋轉的知識經驗。
2、在操作中發(fā)現了解物體旋轉的原因。
3、探索讓物體旋轉的方法,嘗試根據不同的旋轉原因進行分類。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可以旋轉的物品、圖片。
人力:風車、拉線小風車、音樂盒小風車、陀螺、戰(zhàn)斗陀螺玩具、時鐘、大轉盤、小童車、回旋鏢、地球儀、飛盤、溜溜球、果汁機、球、呼啦圈、輪胎、風火輪
風力:風車、跳舞娃娃、旋轉木馬。
電力:電子鐘、電動釣魚盤、電動燈籠、電動螺旋槳、錄音機磁頭。
水力:一次性塑料杯、吸管、飲料
圖片、掛圖:方向盤、車輪、鑰匙、風扇、水龍頭、削皮機、洗衣機、水車、大風車、微波爐、攪拌機、龍卷風、旋渦、紡車…
2、每桌一盒水彩筆、若干張作業(yè)紙。
3、實物投影儀、展示板、膠水、抹布。
4、認知準備:有關物體旋轉的知識。
5、錄象片斷《生活中的旋轉》
活動過程:
1、活動前引導幼兒收集相關信息。
請小朋友回家后找一找哪些東西可以旋轉,將收集到的物品以及圖片帶到幼兒園來。(豐富的操作材料是順利開展科學探索活動的保證。而來自于幼兒周圍生活,由幼兒親自收集的材料,不僅能激發(fā)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使幼兒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培養(yǎng)幼兒真正熱愛科學的品質。因此我們鼓勵幼兒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收集大量的能旋轉的物體,收集的過程也是一個質疑和探索的過程。)
2、分組探索《怎樣使物體轉起來》
小朋友回家后收集了許多可以旋轉的物品,F在請你們試一試怎樣才能使它們轉起來?(幼兒自由探索怎樣使物體轉起來,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物體旋轉的原因,鼓勵幼兒用較流利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發(fā)現;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幼兒運用自身多種感官進行探究,尋找答案,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以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始終關注幼兒的探索過程,根據他們的需要及時提供適當的幫助,不斷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兒進行更深層的探索;顒又,一位幼兒發(fā)現用吸管攪動飲料,可以使飲料轉起來,實驗完他把吸管扔下準備離開,這時老師發(fā)現吸管也跟著旋轉起來,而該幼兒卻沒有發(fā)現這一現象。于是教師適時的引導他“你再看一看,現在出現了什么現象”,激發(fā)了幼兒深入探索的興趣,使他了解到“吸管隨著水的旋轉可以不停轉動”。)
。场⒔涣饔懻摗对鯓邮刮矬w轉起來》
。ǎ保、同伴間自由交流。
你們互相講一講,你玩了什么東西,是怎樣使它旋轉起來的?
。ā爸R是在孩子們的探究之后、討論之中形成的。”通過剛才的探究操作,每個幼兒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fā)現,他們渴望表達和交流,并在觀點的相互碰撞中,明晰和構建新的知識與經驗。因此我們?yōu)橛變簞?chuàng)設了寬松自由的討論環(huán)境,鼓勵幼兒與同伴互相講述自己的探索過程與結果,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通過“你發(fā)現的秘密真有趣”“還有別的想法嗎”等鼓勵性語言,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每一個人觀點和想法的接納與認可,從而更加積極踴躍的參與討論。在相互交流討論中,三個小朋友圍繞“怎樣使風車旋轉”各抒己見。第一個小朋友說“我用手不停的撥風車,它就轉起來”,第二個小朋友馬上大聲的說“我在奔跑,風車也能不停的旋轉,我用盡力氣拼命地跑,風車就轉得飛快”,第三個也不甘示弱“我把風車放到空調前面,空調吹出的風使風車不停的轉呀轉”…… 幼兒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見解,在相互交流討論中豐富了生活經驗;在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ǎ玻、請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的發(fā)現。
。◣椭變哼M一步理清講述思路,使幼兒更深入的了解一些較典型的旋轉現象,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如:大部分幼兒只是簡單的認為是人使車輪轉動起來的,教師通過“人并沒有碰到車輪,車輪為什么會轉?”“腳蹬帶動哪兒轉了?”“鏈條使哪兒轉了起來?”等問題,逐步深入的引導幼兒發(fā)現“人轉動腳蹬,腳蹬帶動鏈條,鏈條帶動車輪旋轉”這一復雜的現象。還有一位小女孩發(fā)現自己旋轉后,裙子飄舞起來,象站在圓圓的荷葉上,她高興地大聲嚷嚷:“我是個荷花仙子!保
4、引導幼兒討論物體旋轉的原因,并進行簡單的.小結。
。ㄓ變焊鶕⻊偛诺奶剿靼l(fā)現對物體旋轉的原因進行了分類歸納:電力、風力、人力、其他)
5、幼兒設計標記。
用什么標記能表示電力、風力、人力和其他旋轉的原因呢?
。ㄓ變和ㄟ^回憶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出了“電力、人力、風力、其他力量旋轉”的不同標記圖,如:有的幼兒結合生活中見到的高壓電線上的警示符號,設計了相應的符號表示依靠電力旋轉的標志圖。)
6、幼兒共同推選大家認為比較合適的標記符號,將標記貼到展示板上,并將自己手中的圖片分類按標記粘貼到展示板上。(幼兒按旋轉原因分類的過程就是一個鞏固復習新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8、觀看錄象《生活中的旋轉》
剛才小朋友找到了這么多使物體旋轉的方法。誰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旋轉,它們旋轉有什么作用?(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提供了直接經驗和實際背景,才能使幼兒感受和體驗到所探究和學習的內容對自我的意義,也才能激發(fā)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引導幼兒了解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將幼兒的學習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通過回憶生活中哪些東西會旋轉,幫助幼兒拓展了相關經驗,了解到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顒又,幼兒發(fā)言積極踴躍,有的說:“我家的電風扇會轉,能讓我覺得很涼快!庇械恼f:“我家的鬧鐘會轉,它能告訴我?guī)c了,還能準時叫我起床!边有的說:“果汁機會轉,能讓我喝上甜甜的果汁!睈厶璧男∨笥堰說:“花樣滑冰運動員的旋轉,動作輕盈,真美!”)
9、活動延伸
活動區(qū)探索活動,讓它們都轉動起來。(幼兒到活動區(qū)操作探索,思考運用老師提供的輔助材料,動腦筋想辦法讓物體旋轉起來,幫助孩子養(yǎng)成動手實踐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
活動評價:
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通過為幼兒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探索空間,給予幼兒充分的動手操作實踐,以及和同伴交流討論的時間,努力做一個“熱情而積極的鼓勵者、支持者,有效而審慎的引導者”,時刻關注幼兒的活動;顒又屑皶r根據幼兒的需要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因勢利導給予啟發(fā)幫助,使幼兒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習新知識。整個活動以疑激趣,以趣激學,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效實現了師生的互動作用;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變被動為主動,主體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養(yǎng)了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和求異思維,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名稱:我從哪里來(科學)
活動目標:1、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了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fā)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活動準備:1、課件《我從哪里來》。
2、教學掛圖。
3、陳老師懷孕前后的照片。
4、音樂《感恩的心》。
活動過程:
一、出示兩張陳老師的照片,鼓勵幼兒進行比較。
1、師:這是誰?以前的陳老師和現在的陳老師有什么不一樣?你從哪看出來的?
2、師:原來現在的陳老師懷孕了,要生小寶寶了,小朋友,那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里為什么會有小寶寶嗎?
二、播放課件《我從哪里來一》,讓幼兒通過觀看課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來。
1、師: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形成的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師:原來爸爸媽媽結婚以后,爸爸在媽媽的身體里種下了一些小種子,這些像小蝌蚪的種子叫做精子,他們在媽媽的身體里展開了游泳比賽,游得最快的精子就會和媽媽身體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受精卵,受精卵長大后就是一個小寶寶了。
三、播放課件《我從哪里來二》,讓幼兒通過觀后課件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師:小寶寶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什么地方?
2、師:開始的時候他有多大?后來慢慢的長出了什么?眼睛會睜開嗎?
3、師:小寶寶會在媽媽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寶寶的耳朵能聽見聲音嗎?后來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怎么樣了?他會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活幾個月?
4、師:原來小寶寶一直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一個叫做子宮的小房子里,開始的時候他像一粒種子那么大,慢慢地長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時候眼睛還會睜開。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會游泳、吸吮手指、翻跟頭,有時還會跟著音樂跳舞,后來小寶寶越長越大,媽媽的肚子再也裝不下了,他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他整整在媽媽的肚子里住了十個月。
四、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進一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逐一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師:這時的寶寶是怎樣的?他怎么吃食物呢?
--師:這時候的寶寶只能看見頭和身體,還有腮和小尾巴呢!不過小尾巴會隨著寶寶的長大消失的。小寶寶是通過臍帶吸收媽媽肚子里的營養(yǎng),一天天地長大。
2、出示第二幅圖片后提問。
--師:小寶寶慢慢長大了,現在他是什么樣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現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一樣嗎?
--師:現在的小寶寶剛剛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不一樣。
3、出示第三幅圖片后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的什么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長了小手、小腳,他躲在媽媽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圖片后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又有什么變化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全身都覆蓋著一層絨毛。
5、出示第五幅圖片后提問。
--師:你猜猜小寶寶這時候會長成什么樣?
--師:這時候的小寶寶還在繼續(xù)長大,骨骼也漸漸結實了,他有時還會調皮的踢媽媽一腳呢!
6、出示第六幅圖片后提問。
--師:小寶寶怎樣了?
--師: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活了十個月,最后終于來到了人間,來到這個世界。
五、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1、師:我們從媽媽的肚子里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里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會怎樣?為什么?
2、出示陳老師懷孕之前帶小朋友做操玩游戲的照片和懷孕之后做事情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這兩個時期老師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體會媽媽懷孕的辛苦,從而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出示陳老師帶小朋友做操的照片并提問:懷孕之前陳老師在和小朋友做什么呢?
--師:有了小寶寶之后,陳老師的身體有什么變化?還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嗎?
--出示陳老師彎腰撿東西不方便,上樓梯很累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體會媽媽懷寶寶的辛苦。
--出示陳老師看見食物不想吃,惡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并提問:為什么陳老師吃不下還要吃呢?因為不吃,肚子里的寶寶就缺乏營養(yǎng),長不大,所以媽媽是很偉大的,我們要更加愛我們的媽媽。
3、師:小朋友都說的很好,陳老師現在懷了小寶寶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師再累還是要帶小朋友學習本領,所以小朋友要更加體諒老師,愛老師,不惹老師生氣做一個聽話的好寶寶。
4、師:你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你們的媽媽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現在你們上幼兒園了,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剪刀剪硬質物品,學習用廢舊乒乓球制作旋轉的小花。
2、通過探究小花旋轉,鍛煉動手操作能力。
3、產生對科學操作活動的興趣,體驗旋轉帶來的快樂。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廢舊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每桌一份。
2、錄音機,歡快音樂。
3、幻燈片。
4、魔袋一個,不同材質的小花。
【活動過程】
一、"變小花",導入活動。
教師扮魔術師,從魔袋中變出出不同材質的小花,導入活動。
二、幼兒制作旋轉的小花并探究旋轉的奧秘。
1、幼兒闖第一關"觀察關"。
播放幻燈片1,幼兒在觀察乒乓球小花外形的基礎上說一說其制作方法。
(1)這些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誰能說一說是怎樣做成的.?
(2)師生小結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強調剪刀剪硬物的技巧。
2、幼兒闖第二關"動手關"。
播放幻燈片2,
(1)幼兒動手制作小花,教師巡回指導。
(2)幼兒自由探索:請你試一試,如何讓你的小花轉起來。
3、幼兒闖第三關"探索關".
播放幻燈3,借助學具讓小花旋轉起來。
(1)提供泥工板、清水,讓幼兒再次嘗試。
(2)小結幼兒操作,肯定幼兒的探究。
4、幼兒闖第四關"揭秘關"。
播放幻燈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作用。
(1)幼兒討論:小花為什么一直轉,不容易掉下來。
(2)師生小結:必須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來,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傾斜度決定小花的旋轉速度。
5、游戲"看誰轉的快",幼兒親自嘗試如何讓小花轉的更快。
師:現在我們來比賽,看看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誰的小花轉的又快又穩(wěn),不會掉下來。
三、聯系生活,感受旋轉的快樂。
1、幼兒尋找生活中旋轉的物品。
2、幼兒用肢體動作扮演小花,感受旋轉的快樂。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06-28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07-21
大班科學教案06-14
大班《電》科學教案06-05
大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06-12
大班科學教案04-09
大班《魚》科學教案04-27
《恐龍》大班科學教案12-13
大班神奇的力科學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