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六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寓言故事吧,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情節(jié)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寓言故事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六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六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1
夜郎自大
秦漢時代,我國西南地區(qū)居住著許多部落。漢初,由于朝廷忙著平定內亂和對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沒有余力顧及到遙遠的西南地區(qū),而西南的這些部落也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區(qū)的這些部落都很小,他們散住在山中、林問。其中有一支名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個首領名叫多同。在他眼里,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了。一天,他騎馬帶著隨從出外巡游,他們來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揚鞭指著前方說:“你們看!這一望無邊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國能比它大呢?”
跟隨一旁的仆從連忙獻媚說:“大王您說的很對,天下還有哪一國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他們又來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頭,看著巍峨的.高山說:“天下還找得到比這更高的山嗎?”
隨從連忙應和說:“當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后來,他們來到一條江邊,多同跳下馬來,指著滔滔江水說:“你們看,這條江又寬又長,這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河了!
隨從們沒有一個不同意的,都齊聲說:“那是肯定的。我們夜郎是天下最大的國家!
這次出游以后,夜郎國的人更加自大起來。
漢武帝時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經(jīng)過夜郎國。
夜郎的首領多同從沒去過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派人將漢朝使者請進部落帳中。多同問漢朝使者說:“漢和夜郎相比,哪個大些?”
漢使者聽了多同的問話,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回答說:“夜郎和漢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漢朝的州郡就有好幾十個,而夜郎的全部地盤還抵不上漢朝一個郡的地盤。你看,哪一個大呢?”
多同一聽,不禁目瞪口呆,滿臉羞愧。
生活中也是這樣,見識越廣的人越懂得謙虛,而見識愈短淺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有六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2
上行下效
晏子辭世已經(jīng)17年了。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興未盡,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里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見此情景,連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經(jīng)17年了,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人愿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啊。論智慧,他們不能發(fā)現(xiàn)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我聽說過這么一句話,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嗎?國君喜歡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么衣服;國君喜歡吃什么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么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o)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歡聽人家批評您,而只喜歡聽奉承話所造成的呢?”
一席話說得齊景公心里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太好了,今天這一番話,教我豁然開朗。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學生了!
看來,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評,才會經(jīng)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話是有道理的。
有六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3
歧途亡羊
楊朱的鄰居丟失了一只羊,全家都出去尋找,還要請楊朱的仆人幫忙。
楊朱覺得很好笑,對鄰居說:“你只丟失一只羊,用得著這許多人去找嗎?”鄰居說:“你不知道,野地里岔道多,還是人多些好!睏钪炀妥屍腿巳椭遥チ税胩觳呕貋。
楊朱問鄰居:“羊找著了沒有呢?”“唉,”鄰居嘆了口氣說,“找不著了!睏钪煊謫枺骸霸趺磿也恢腵?”鄰居回答說:“岔道之中又有岔道,誰知道羊跑的是哪一條道呢!我們只好回來了!
歧途亡羊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
歧途亡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有六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4
涸澤之蛇
那年夏季,久旱不雨。嚴重的缺水使莊稼地裂開一道道又寬又深的口子,不少的池沼也干涸了。原來棲息在水沼中的一些蟲、魚、蟹、蛙,能夠搬遷的都搬走了。最后還剩下兩條花蛇。它們眼看著池沼邊的雜草全部枯槁,也準備另找一處安身之地。
臨行之前,那小蛇對大蛇說:“你身強力壯走得快。如果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這樣目標太大。人們一看到蛇在行動,肯定會來捕殺。你走在我的前面,必然先遭禍殃。因此,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你最好背著我走。因為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哪一類蛇是這種模樣,也從來沒有看到哪一條蛇像這樣行走,所以一定會起疑心。如果他們把我當成一位神君,對我們敬而遠之,我們不是可以蒙混過關,安全抵達目的'地了嗎?”
大蛇覺得小蛇的話有道理,于是背起小蛇穿過大路,揚長而去。見到這兩條蛇上下重疊著蜿蜒游走的人都很恐懼,誰也不敢靠近它們。這些人回去以后,一個個繪影繪聲地向旁人描述自己所見到的情景,并煞有介事地說:“剛才我看見蛇神了。”
這則寓言啟迪人們,要善于識別變化多端的詭計,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現(xiàn)象,而要透過現(xiàn)象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有六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5
開誠布公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后,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為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已經(jīng)受先帝委托,擔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么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
諸葛亮為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為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為馬謖已經(jīng)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后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這位賢臣。
開誠布公:比喻對人態(tài)度誠懇,坦白無私。
【有六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相關文章:
成語 有寓言故事06-22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01-21
有寓言故事成語(精選17篇)04-10
有寓言故事成語12篇11-22
有寓言故事成語(12篇)11-22
有寓言故事成語(匯編12篇)11-22
有寓言故事成語(集錦12篇)11-22
寓言故事的成語02-04
成語的寓言故事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