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寓言故事《邯鄲學步》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寓言故事吧,寓言的故事比較簡單,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鮮明的擬人化形象。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邯鄲學步》,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寓言故事《邯鄲學步》1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
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吹叫『⒆呗罚X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wěn)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成語“邯鄲學步”就是從這個故事概括出來的。它往往用來諷刺那種在學習上只知生硬地摹仿,而不是去借鑒創(chuàng)新,結(jié)果非但學不到人家的長處,反而把自己的`長處也丟掉了的人。
【漢字】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基本釋義】邯鄲:戰(zhàn)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貶義詞
【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近義詞】西顰東效、壽陵失步、東施效顰、邯鄲匍匐、衣冠優(yōu)孟、壽陵匍匐
【反義詞】擇善而長、獨辟蹊徑、標新立異
寓言故事《邯鄲學步》2
成語故事“邯鄲學步”出自燕國時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盲目的模仿別人,只會讓自己失去原來的自己,要堅信你也是最棒的!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
寓言故事《邯鄲學步》3
從前,燕國壽陵有一個人,總嫌當?shù)厝俗呗返淖藙莶缓每。后來,他聽說趙國首都邯鄲的人走起路來特別帶勁,就決心出國到邯鄲去學走路。
一進邯鄲城,他看到路上的行人,無論是老的、小的,走起路來都分外優(yōu)雅。一舉手、一投足都帶有趙國首都居民特有的風度。那個燕國人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擺地學起來
學了幾天,不見進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習慣太頑固了,只有把原來的走法徹底忘掉,才有可能學到新的走法。他決心從頭學起,怎么抬腿,怎么跨步,怎么擺手,怎么扭腰,都機械地模仿邯鄲人的姿勢去做。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新的走法沒有學會,原來的走法倒真的忘記了。當他返回燕國的時候,連路都不會走了,只好爬著回去。
勤于向別人學習是應(yīng)該肯定的,但是,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果象燕國壽陵人那樣,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別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趨,結(jié)果必然是人家的優(yōu)點沒學來,自己的長處卻丟光了。
寓言故事《邯鄲學步》4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
寓言故事《邯鄲學步》5
小學課本里學過的那一則寓言現(xiàn)在想起來還不免笑一笑,那只知一味模仿他人美妙步伐的人最后卻忘了自己如何走路而爬著回去的人難道就只是讓我們笑一笑嗎?不是的,借鑒好的事物固然不錯,但如果抓不住事物真諦而追求表面形式是不會成功的,甚至可能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清朝詞人納蘭容若的詞作固然是好,可總是化用前人的多,只是拿來己用,應(yīng)詞景罷了。所以,他的寫詞的地位不高,那樣多的詞句獨有一句自作的“人生若只如初見”算得好詞,而其他的則是正印證了這句,讓人覺得遠不如“初見”的被化用的詞句好,細細潛酌,慢慢品味文章原本風味,才能“臨摹”出好的詞句,否則就只是金辭華藻的空虛堆砌。
化用旁人的未必就不好,那唐詩仙李白,醉飲之下隨口念出的詩句“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又是不知化用了多少前人的意境?伤碇斜M悟真意,化用了詞句卻毫無刻意之心,因此,不光字句自然天真,盡蓄了原本風味,還更添了自己的風味在其中,這是好的臨摹,這才讓李太白有凌駕容若不知多少的閑逸,才成為一代詩仙。
這是古人“臨摹”的好壞,而現(xiàn)代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在眾生浮動的`“臨摹”大場中,那些臨摹得好的作品也同樣有著極高的價值,而也不乏模仿得可笑的事例。
在慈善風盛行的年代里,看著一些人因慈善而戴上榮譽的光環(huán),也不禁想要“臨摹”一下,借此得名得利,可他們并未用與人為善的心境來做這件事,只是做表面形式,比如有公司給老人福利院送上黑心棉,“臨摹”不成,倍受輿論批評,使自己本想爭得的利益遙不可及,自己本來的一點兒信譽也被丟到了九霄云外去。
模仿秀大盛風行的時代,那些模仿名人的人們只知在舞臺上扮丑耍寶,博人一笑后就被人忘到腦后,他們只知借用名人的名氣去看似“高度仿真”的模仿,卻未思考過那些名人真正成功的原因,而以此為指引創(chuàng)造自己的道路。只能局限在“臨摹”的影子里,永遠陰暗無光,尋不到出路。
風隨心動,文隨意成。不論是做事或?qū)懳恼,倘若只一味追求相似的表面形式,而忽視了事物的本質(zhì),抓不住事物的神韻,就永遠只能停留在形似神不似的階段。休作邯鄲學步,摹神重于摹形,才能達到最好的臨摹,甚至是超出范本,有更好的收獲。
【寓言故事《邯鄲學步》】相關(guān)文章:
寓言故事11-04
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11-02
經(jīng)典寓言故事07-20
精選寓言故事11-26
經(jīng)典寓言故事07-22
經(jīng)典寓言故事05-30
寓言故事12-24
職場寓言故事03-07
幼兒寓言故事03-02
古代經(jīng)典寓言故事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