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孩子需要更多心理方面的關懷和教育
一個小學生,每天放學后都要數著路邊的電線桿回家。他知道,從學校到家一共有89根電線桿,如果某一天他只數到了88根,他就要回到學校重新數起……
一個小男孩,走到馬路中間的時候,發(fā)現自己的鞋帶開了。他一動不動地站在車流中間,直到民警把他帶過馬路。他說:媽媽告訴我,有困難找民警……
一項實驗表明,10%左右的孩子存在著心理問題,而更多的孩子需要心理方面的關懷和教育。
長期從事教育心理工作的北師大林崇德教授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開展這項工作時,切不可急功近利。應當承認學生心理健康是主流,有行為問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要把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當作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去抓,而不應追求表面的轟轟烈烈。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國良認為,讓中小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應該充分發(fā)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讓心理教育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同時,更要調動家庭和社會力量,創(chuàng)設符合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
心理教育要防止課程化
記者前些年在采訪中聽到這樣一件事,某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除了上課外,還組織全校學生像考數理化課一樣考試。有關專家指出,這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
事實上,目前許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存在心理教育課程化現象。如給學生發(fā)課本,專門安排心理課,將心理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識教育等。有的學校則將心理教育醫(yī)學化,動輒設置專門的咨詢室,心理醫(yī)生穿著白大褂,似乎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
有關專家指出,從某種程度上說,單獨的“心理教育”是不成立的,而應將其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活動為載體。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董奇教授認為,由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他們日常的學習與生活,與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親子關系、教師與家長關系等密切相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應為有機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之中,并輔之適當地開展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問題的有關活動。在董奇主持的“學習與心理健康促進工程”的課題中,學校從改善教師日常教育教學行為,改善師生、親子與同學關系,改變對特殊學生的不恰當教育方式與過去課堂和課下偶發(fā)事件的處理方式等角度為主入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師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師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上海曲陽四小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并總結出五條途徑:一是學科輔導,他們將各學科中有關內容排列出來,確定每一課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學目標,學科滲透因材而宜,不牽強附會,不生拉硬拽。二是游戲輔導,學校通過“小獵釣魚”、“龜兔賽跑”、“螢火蟲找朋友”等游戲,讓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懂得如何與另人合作,怎樣正確對待失敗等道理。三是小組輔導,根據對班里學生的觀察了解,發(fā)現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確定討論題目,學生自由組合討論“當同學有困難的時候”、“考試時緊張時怎么辦”、“被別人誤解怎么辦”。四是個別輔導,自始至終貫徹“真誠、尊重、理解”的原則,形式不限于談話,只要教師運用恰當,都可以成為與學生溝通的渠道。五是對個別學生利用儀器輔之以訓練。例如,通過棋類輔導對學生進行穩(wěn)定心理訓練,利用一些儀器進行興奮專一訓練、干擾性學習適應訓練、消除緊張松弛法訓練、學習遷移能力訓練等。
家庭要擔負起責任
國外有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在學校接受一天的教育,不及他上學路上10分鐘受到的教育效果明顯。國內也有學者指出“5+2=0”,即5天學校教育往往被2天家庭教育淹沒。
俞國良認為,上述言論有一定的道理,這說明對學生而言,潛移默化的教育更重要。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教育才能收到應有的作用。
一項調查表明:在“有知心朋友”“自由自在”“有權有勢”“有溫暖的家”“受到尊重”等選項中,有47.3%的未成年犯認為最幸福的是“有溫暖的家”,比排在第二位的“有知心朋友”高出17個百分點。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人際氛圍不好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生活中伴隨他們的多是爭吵、打罵,他們難以體會到家庭的溫馨,缺少來自長輩的心理上的撫慰和恰如其分的生活上的關照,‘家’對他們來說成了‘枷’。一旦家庭內部發(fā)生沖突或者有任何外力驅使,他們便選擇了擺脫家的束縛——離家出走!
有關專家指出,當今的家長過于看重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而被忽視的,恰恰是孩子成長更需要的良好的家庭氛圍,以及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再則,一些家長因為缺少心理健康知識,往往把孩子由于心理障礙所導致的問題誤認為是智力問題或行為問題,而在教育中不能有的放矢。一旦發(fā)生問題,又缺少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調試的手段和方法,常常面對孩子不知該怎樣教育。
教師職稱難解決
前不久,一位在基層從事心理輔導的教師向記者訴苦道,他過去是校醫(yī),現在是心理教師?蛇@兩個職務在學校都沒有列入職稱序列,因此他只能看著別人晉升中級、副高,自己到現在卻什么也不是。這位教師的話反映了心理教師在學校的尷尬地位。
目前,我國中小學的心理教師多數為德育教師、校醫(yī)兼任,或由這些人員轉型而來,不少地方的學校心理教師沒有相關的資質便上崗;一些地方的心理教師根本沒有參加培訓就匆匆開始工作;一部分學校只是表面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室建起來就沒有用過,據稱是為了應付上面檢查。而一些學校認為,心理教育是課程教育之外的“另類”素質,是心理教師的分內任務,與其他科任老師似乎沒有什么關聯,結果使心理教育始終停留在膚淺的水平上,沒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而教師職稱進不了序列,也嚴重挫傷了心理教師的積極性。應付工作者有之,不認真鉆研業(yè)務者有之,致使教師名聲受累。
心理教育教材需規(guī)范
據了解,現在全國有大約300多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這些教材多數是缺乏新意和低品質的,真正高質量的只有十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也不到。林崇德指出,目前一些人和單位趁著教育部尚未對教材進行統一規(guī)范,濫發(fā)和重復出版了許多不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給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混亂。這些問題如不解決好,勢必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林崇德強調,今后一方面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管理和規(guī)范;另一方面將通過培訓、研討會、交流會等形式,如海峽兩岸甚至兩岸三地多種方式交流、研討,為心理健康教育科學、規(guī)范的進展而做出努力。
農村孩子心理問題凸顯
一份由江西教育學院教育系對全省425名中學教師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調查表明,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令人擔憂:僅8%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教師回答自己學校有心理輔導室,2%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教師回答自己學校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只有6%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建立了心理檔案。
有關專家指出,由于農村情況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從目前全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來看,各地對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情況與江西的調查結果類似。僅以高考為例,包括江西在內的全國多個省份都出現過由于農村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超過自身極限,進而產生嚴重心理疾病甚至自殺的事件。由于有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yè)心理教師隊伍和適合農村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模式的缺乏,導致農村學生的心理壓力普遍難以緩解,針對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也基本處于極度缺乏狀態(tài)。
“農村心理教育就是一片空白,許多學生的心理問題找不到專業(yè)教師來引導”。一位在農村教育最前線的教師表達了他的擔憂。
心病還靠心藥醫(yī)。只有良好的心理,才有良好的人格,才有國家需要的人才。有識之士呼吁:農村心理教育必須高度重視,馬加爵殺人事件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當然,良好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加強和提高農村心理教育,盡快、盡早增進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
【孩子需要更多心理方面的關懷和教育】相關文章:
教育孩子需要注意什么09-30
怎樣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09-21
教育孩子方法和經驗02-23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06-05
讓孩子的心理變強大的教育方法05-31
分享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心得05-17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推薦11-18
幼師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10-28
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的教育方法03-25
正確教育孩子需要有底限原則的方法05-31